酒類電商光鮮的背后,是令人堪憂的業績。
近日,國內最大酒類電商平臺酒仙網披露經營業績。一向自稱“業績不錯”的酒仙網從2013年至今一直處于連續虧損狀態,虧損總額達6.49億元。酒仙網坦承:“對經營面臨的風險因素,未來公司將持續致力于擴大營業規模,收入與毛利的增長很可能仍難覆蓋各項費用,將面臨短期內難以盈利的風險。”
而與酒仙網并稱為酒類電商三巨頭的中酒網、1919酒類直供,營收狀況也并不理想。中酒網去年虧損6500萬元,1919酒類直供網在去年作為首家酒類連鎖企業登陸新三板前才首次扭虧。
自2012年底以來,白酒行業營收和利潤增速全面下滑,庫存嚴重積壓,于是酒企們開始對酒類電商伸出橄欖枝。提起酒類電商,很多人仍記得去年“雙十一”慘烈的價格戰。酒類電商先后以低于出廠價促銷一線品牌白酒,以搶占銷量排名。1919酒類直供網推出“茅臺+五糧液1111元”、“五糧液499元”。隨后酒仙網則以“五糧液459元”、“茅臺659元”、“茅臺+五糧液1111元”的價格,矛頭直指1919。
作為主要參與者,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曾透露,這短暫的價格戰讓酒仙網虧損了約2000萬元,而1919酒類直供、購酒網、中酒網三家電商總計損失也超過3000萬元。
不過,即使虧損,也仍有投資不斷進入。酒仙網近日就宣布獲得第七輪共5億元的融資,隨后又宣布斥巨資在天津建15萬平方米的“華北總倉庫”。一面是大手筆的不斷“燒錢”,一面是連續虧損的慘淡業績。“賠本賺吆喝”,盈利能力堪憂,被普遍看好的“互聯網+”為何在酒類電商卻只是看上去很美呢?
在筆者看來,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模式單一,缺乏創新能力,造成酒類電商競爭方式單一,行業增長空間有限。
對一些大型酒類電商來說,用戶量、交易規模比現階段盈利更重要,然而不計成本的打折促銷,破壞行業生態的同時,也會陷入“不促不銷”的尷尬困局,無益于自身發展。
同時,酒企特別是老牌酒企對傳統渠道依然高度依賴,大多數酒類電商的酒水銷售目前仍僅是這些酒企的“線上經銷商”,沒有交互設計,除了價格,很難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使得電商無法取代傳統渠道商成為品牌酒銷售的主渠道。加之網絡平臺門檻較低,有關酒類電商的假酒也質疑不斷。在酒類消費市場本就不景氣的情況下,面對價格沖突、渠道沖突,如何以不明顯的優勢從傳統渠道分得一杯羹,實屬難上加難。
筆者認為,一味“燒錢”、打“價格戰”,服務水平又僅停留在“線上的傳統經銷商”,酒類電商如果在技術、服務創新及競爭方式等方面不思進取,將無法擺脫盈利難的困局。只有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服務戰”,同時采取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充分開發互聯網優勢,尋找酒類產品的“社交”特性與社交網絡的交叉點,開發多元互動的銷售,才能尋得擺脫困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