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酒國際化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點。有行業領導提出“一路一帶”給白酒帶來國際化的機遇;有行業專家認為白酒國際化不過是個偽命題;有的名酒廠已經走出去了。國際化,不論是出于釋放國內調整壓力、先手布置未來市場格局,還是乘著政策的東風順勢而為,對于白酒來說都是好的。
所謂國際市場,其實就是國外的華人消費市場。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白酒,外國人一般不會主動接受,請他們喝一喝,他們都會翹起大指拇,但是,不請他們喝,他們一般是不會去買的。因此,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外國人不會成為白酒國際市場的主要消費者。只有旅居歐美的華人,才是白酒國際化的主體。到國外旅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到國外讀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移民國外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這些,都似乎在述說白酒的國際市場越來越大。
如果說,外國人不主動喝白酒是緣于傳統飲食文化的差別,那么,在國外的華人,就應該主動喝白酒了吧?不少華人,特別是初到異國他鄉的華人,對中餐就有一種無法遏制的欲望。與中餐密切相伴的白酒是否同樣得到華人的青睞呢?答案是否定的。以美國為例,中餐館要賣酒是需要酒類經營執照(酒牌)的,而要賣烈性酒,還得特殊申請。這是對白酒的客觀限制。但主觀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國外的華人往往對白酒酒局也不太感興趣。
當然,讓國內的酒民到了國外不喝白酒,是難以忍受的事情。據說,有一年國內某著名電腦公司在泰國開經銷商大會,成百上千的經銷商喝得酩酊大醉,只不過,他們喝的酒是各自用塑料桶帶去的北京二鍋頭。為什么要帶酒呢?因為在國外白酒太貴。
而兩位每天必須喝酒資深酒民到美國旅游,到99大華超市去買酒,沒有買茅臺、五糧液,沒有買紅星或牛欄山二鍋頭,也沒有買名酒廠的開發產品,最終買的卻是750ml、一瓶16美元的臺灣高粱酒。我問他們,為何不買內地的白酒?他們回答說:“臺灣高粱酒是純糧釀造的,放心!”這樣的答案不僅令我震驚,更令我痛心。我們沒有必要去較真兩位酒民答案的對與錯,因為,消費者的感受往往比事實更加重要,但是,我們必須反省這兩位消費者為何對內地白酒有著這樣決絕的態度。難道他們對于已經調整了兩三年的白酒結果仍然視而不見、無動于衷嗎?
我以為,白酒幾乎承受不起這兩位消費者的答案。老外不習慣喝白酒,我們可以經常請他們喝、長期請他們喝,他們總有一天會習慣的;中餐館的酒牌不夠,我們可以多去申請,堅持去申請,賣白酒的終究會多起來;白酒價格貴了,那就降一降,一直降到讓消費者發現從國內帶白酒不如從國外買白酒劃算為止。然而,已經失去的消費者之心,如何才能、何時才能找回來?
白酒國際化是好的,但是,比白酒國際化更好的是獲得國內消費者的認同。如何讓國內消費者認同白酒,行業已經不乏共識。只要下決心,花功夫,持之以恒地去踐行就行了。這樣看來,白酒國際化的功夫真的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