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白酒行業幾乎是以一種慣性的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去前進,應該說這是一段幸福的好日子,但也養成了一些企業不思進取,不愿創新的“壞毛病”。酒行業創新的空間是很大的,但是很多時候,企業所謂的創新還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并沒有走一條徹底的真正的創新之路,把包裝做得時尚,出新品然后進行傳統性質的招商,押寶在第三方電商渠道等。企業推出新品更多的是包裝的變化和價格的不同,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搶占市場,卻很少真正從消費者角度去研究、去做改變。真正的創新應該是酒體的創新,而這一創新應該由消費者說了算。傳統的酒體設計大多數是由勾調師自行決定開發的,當然前期有市場調研、成本核算等環節,消費者可以決定包裝設計,但是基本上就沒有消費者參與過酒體設計的環節。所以說,消費者在所有的產品創新中,仍然是隔靴搔癢,沒有涉及到根本環節。
既然希望消費者能夠參與到酒體創新這個核心環節,就像小米手機的創新一樣是消費者集體創新,那么就有必要先讓廣大消費者了解下到底酒體設計是怎么進行的?
一、酒體開發設計流程:
1、確定微量成分的含量和比例關系,確定該產品的獨特風格和典型特征,然后確定一種或者幾種必用的調味酒和基酒的組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一種或者幾種酒體設計方案。
2、試驗小樣,根據酒體設計方案,調配幾個小樣,進行嘗評選擇,同時核算酒體成本。
3、調制產品標樣,根據小樣鑒定結果,配制50-100kg產品,廣泛征集意見,最好能做消費者飲后反應試驗,最后修正方案,確定標樣。
4、復查標樣,標樣還需要經過1-3個月的儲存試驗,檢查是否有變味、降香等現象,加以確認和解決。
5、制定產品的調制工藝和技術要求及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方法等。
6、基酒組合,試制備小樣與標樣對比,合格后制備大樣與小樣對比,調味,開始放大樣生產。
二、酒體設計實例:
以濃香酒的酒體設計為例,首先選取8種酒樣,基本情況如表。根據對8個酒的數據分析和酒樣嘗評,初步選擇了三個酒樣進行組合,這三個酒樣分別是:1號,6號和8號酒樣。根據本品的理化和口感的要求,通過多次的組合調整,確定了三種酒樣的比例:1號27%,6號41%,8號32%。組合后的酒樣理化指標為己酸乙酯含量1.90 g/L,乳酸乙酯1.49g/L,乙酸乙酯0.82g g/L,丁酸乙酯0.25g/L,總酯含量3.73 g/L,總酸含量1.05 g/L,理化指標達到了產品的要求。感官指標無色透明,窖香較濃郁,酒體較協調,回味甜,尾凈有余香,口感與要求略有差異需要調味解決。根據組合酒的口感缺陷,選取其他調味酒進行調味,使感官指標達到要求。將組合好的酒樣,進行放置后,再嘗,看是否有口感的變化。如有變化需要進一步的微調。
三、酒體設計創新,消費者說了算
給消費者飲用帶來舒適感,更有特點和差異化的酒體設計的酒,基于酒體進行顯而易見的創新,從而創造新的消費群體,這是企業未來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青稞酒201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30%,是同期上市公司中增速最大的一家企業。這個酒的特點就是果香味很強,相比于濃香型酒,青稞酒從酒體的改良設計是其逆勢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2015年度就有諸如茅臺藍莓酒、五彩國臺果味醬酒等創新的酒體開始進入公眾視野,這正是應消費者的需求而產生的。
國家酒檢中心鐘杰老師曾經說過,企業要通過溝通渠道獲取消費者需求,指導企業新品的研發。白酒行業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是由技術與市場的脫節引起。傳統發酵食品產業的白酒行業的思想不能保守,不能死死地抱著過去的觀點解決現有情形下的問題,而要以技術的營銷、品質的訴求來實現動銷,找到新的增長點,做服務深入消費者內心的真正意義上的“民酒”。傳統酒體設計工作主要重在企業內部產品形成的各環節,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用勾調師個人或團隊的滋味喜好代替大眾喜好”,“我生產什么,消費者就要喝什么”,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技術思路嚴重背離當前形勢。當下的酒體設計應站在更高的視角把產品研發視為一個企業能力與市場需求相互匹配的系統工程,這是與傳統酒體設計的本質區別。大眾酒的酒體研發工作,應從“自上而下”的傳統思路轉變為“自下而上”并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消費者關注,區域口感細分的創新產品設計。
總之,酒體創新消費者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