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葡萄酒市場形象的用產品、價格與品牌體系構建成一個模型,從數量與規模上來看,無疑將呈現出典型的金字塔型。
數量龐大,消費者眾多,產量巨大的百元以內(10-100元)葡萄酒是中國整個葡萄酒消費的基礎,在這一層面,無論品牌知名度、價格、渠道網絡、對消費者的把控,國產葡萄酒無疑占據著明顯的優勢。多年形成的張裕、長城等行業巨頭渠道深入鄉鎮、品牌知名度也深入人心;進口葡萄酒雖然在本國多數以佐餐酒為主,但由于品牌推廣的力度不可能高于主力單品,基礎與渠道的缺失,很難深入到基層,僅能依靠價格與營銷、包裝的優勢,在一些地區的局部市場可能取得暫時的優勢,但很難扭轉整體局面。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葡萄酒已不是所謂的“奢侈品”,越來越多的人將葡萄酒擺上了餐桌,葡萄酒市場的競爭逐漸加劇,中國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葡萄酒進入生活化階段,由曾經的遙不可及成為日常飲品。如今即興詢問路人,張裕、長城等葡萄酒品牌在他們也能脫口而出,足見國產葡萄酒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而要路人講出進口葡萄酒品牌,很多人往往沉默良久,一時語塞。
公布不久的2016年報顯示,張裕去年實現銷量微增長;另一國產葡萄酒巨頭長城則在銷量小幅下跌的同時,實現了利潤的增長。
與之相比較,進口葡萄酒銷量繼續增長,但增幅已經大不如前,領跑的則多是低端產品。一方面國產葡萄酒在優化結構,大單品劍指100元價位檔;另一方面,進口葡萄酒傾力低端并不被看好,畢竟在這一檔位,國產酒的“占得先機”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入為主”的國產親民葡萄酒
對于消費者來講,一提到葡萄酒就會不自覺將它們與高端、昂貴畫上等號,如今,消費者似乎已經洞悉商家的這一營銷手段,不再迷信高價、“名莊”葡萄酒。
在國內一些城市的小型超市、鄉鎮便利店,都可以看到國產葡萄酒的身影,目前葡萄酒呈現出普及之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價格的大眾化。
100元左右的“經濟適用”型葡萄酒成為商家和消費者的新寵。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懂葡萄酒,消費也越來越理性,價格親民的葡萄酒則逆襲受寵。高端葡萄酒泡沫的破裂以及理性消費的回歸,葡萄酒將由之前的宴會等政府商務場合,更多地走向大眾消費市場。
走訪中《中國酒業》(ID:zg91zz)記者發現,在各中小型超市展示柜上擺放著各種價位、品牌、款式的葡萄酒,雖然流通渠道不乏幾百元的葡萄酒,但是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顯然這已經超越了承受能力,而價位適中的百元價位、品牌知名度高的產品被認為品質可靠而受到百姓青睞。在這個價位段里,有長城、張裕系列的多款葡萄酒,例如長城紅色莊園、長城干紅葡萄酒、長城二星、張裕干紅葡萄酒(優選級)等等。
有調查顯示,中國葡萄酒愛好者購酒渠道第一選擇是商超,超過50%,超市向來是酒類產品的重要陣地,長城、張裕以及其他諸多國內、國外品牌均早已進入超市貨架,以此樹立價格標桿并向消費者宣示自身的存在,目前我國對在餐廳、酒吧、KTV的購酒熱情也強于國外。在葡萄酒愛好者購酒價格段分布中,50至100元占比較大。
張裕、長城等品牌知名度高,消費者選擇幾率較大;而消費者不會鑒別葡萄酒品質,只能根據品牌判斷,酒喝完了牌子記不住,是進口葡萄酒的通病。再者,對于專業知識不足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國產的葡萄酒與進口的口感差不多,還便宜。
當然目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培育已經完成,,優質優價被不少消費者所接受,主流品牌的忠誠度不斷提升。當初的價格競爭已是落后手段,新的競爭,是品質的核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