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餐酒”并不少見
曾經被視為“高大上”的進口葡萄酒,如今早已卸下高高在上的裝扮,成為低端市場的競爭者,雖然相對分散,而這種趨勢儼然正在繼續。
數據顯示,瓶裝進口葡萄酒在今年第一季度進口量較去年同比微增5.7%,進口金額則下滑3.4%。盡管進口葡萄酒仍在增量,但其增長率已經遠不及從前。
在國外,葡萄酒被稱為“餐酒”,目前,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上出現的現象讓人困惑不解,進口葡萄酒在包裝、形象上色彩絢麗,別具一格,一方面是來自新舊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上千個品牌的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一方面是,能夠讓中國人脫口而出的進口葡萄酒品牌名稱卻少之又少。
不少普通消費者在喝進口葡萄酒時,普遍存在消費誤區:只看包裝,不看產地。消費者不管價格貴不貴,只看包裝精美就買,因此市面上出現很多過度包裝的葡萄酒,如木盒裝、皮盒裝等;只問價格,不管等級。賣酒的人往往只問顧客“需要多少錢的酒”而不是介紹產地和等級等要素。所以造成在市場上兩種進口葡萄酒最好賣,一種是價格便宜的,而另一種是價格最貴的;買的不喝,喝的不買。喝進口葡萄酒對很多消費者來講還是個門面工程,大部分人不是因為喜歡而喝,而是覺得很時尚、很有品位。
《中國酒業》(ID: zg91zz)記者在北京CBD團結湖商場一家進口酒專柜酒屋前看到,47元、68元、78元、128元等價位的特價酒擺滿了門前貨架,標簽上原價格已被劃掉,售貨員介紹,現今進口葡萄酒口味偏甜型較受歡迎。但細心留意不難發現,雖然此酒屋門前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降價進口酒,但此處來往人群眾多,貯足關注的人仍很稀少。
業內人士表示,進口葡萄酒的銷售渠道根據區位、價位而定。一般好品質的價位較高的葡萄酒主要銷售渠道為酒店、酒吧、夜店以及一些紅酒俱樂部,低中檔的葡萄酒適合在商場、超市銷售。如果是做代理商,資金、能力、人脈缺一不可。如果是開店零售,一般來說,成功的葡萄酒店會選擇在高檔社區、高檔寫字樓、星級酒店或商業地段,這并不是說明葡萄酒本身消費的價格高低,而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的人們,相對容易接受葡萄酒文化。
由于缺乏其他市場手段, 進口葡萄酒也開始撿國產酒原來的“舊招”打起了價格戰,原來普遍二三百元的進口葡萄酒如今在超市的銷售價位已經探低至百元左右,甚至更低。
進口葡萄酒低端產品激增,雖然拉低了整體消費水平,但也給其持續發展帶來了困難。因此有觀點認為,在進口酒經歷了價位由高到低之后,將U型回升,從低端轉移到中端,未來100至200元價格檔將成為大眾酒進口品牌的主打方向。
近年來,進口葡萄酒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大環境下,其消費增長也明顯加快,進口葡萄酒市場“低小散亂”等問題隨之逐漸暴露,一些具有戰略眼光且實力較強的進口商,也開始逐步嘗試進口葡萄酒的品牌化運作。雖然成功者寥寥無幾,但隨著葡萄酒消費市場的日漸成熟,進口葡萄酒走向品牌化時代是大概率事件。
未來此區間,“擠出效應”明顯
業內人士分析,如今,大眾消費者是國產葡萄酒的主要購買力,人們對葡萄酒認知度有了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價格公道的葡萄酒,對名牌葡萄酒的熱衷正在削減,一些知名度并不高,但性價比不錯、較親民的葡萄酒最受消費者歡迎。
目前不少國外葡萄酒商也瞄準了國內的低端葡萄酒市場。進口葡萄酒的進口量多了,進口價低了,進口國多了,進口葡萄酒更多地走進了普通消費市場。但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的品鑒知識還較為缺乏,使得低端進口葡萄酒搶占市場存在品牌難以記憶,形成忠實消費群體的窘境。
國產酒調整結構,一些戰略單品聚焦100元價位檔,而進口酒隨著增長趨勢放緩,將會進入到品牌化的沉淀期,單純依靠低端打天下的思維將被摒棄,同樣將在低端和高端之間尋求平衡點。
中國葡萄酒市場進入到了穩健的成長期,對消費者的培育也步入到一個良好的階段, 個人消費和商務消費重新占據主導地位,葡萄酒消費漸趨理性,葡萄酒消費增長空間具有潛力,性價比將持續受到消費者關注。這就保證了國產葡萄酒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