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做“葡粹聯盟絲路行”的前期準備工作,新疆某酒莊吳總的一段話引起我的深思。他說:對于中國葡萄酒行業,這些年來我們艱難前行,最近幾年更是被進口酒沖擊的不像樣子。作為一名中國葡萄酒業界的新人,我有許多事情搞不清楚,也不知道到底誰在為中國葡萄酒的發展努力,真的不明白的。
說實在的,吳總的這番話深深地刺痛了我。作為一個在國產葡萄酒行業工作了20多年的媒體人,我真是覺得非常慚愧。我們天天在喊中國葡萄酒、民族葡萄酒,那么我們到底為中國葡萄酒做了些什么?
理清概念
為了把這個話題說透,不妨先把幾個概念理清:什么是中國葡萄酒、民族葡萄酒、地產葡萄酒?所謂地產葡萄酒是指在特定地區內按照世界慣例、使用當地生產的葡萄釀造、并在當地裝瓶的葡萄酒,例如我國現行的地理標志(GI)產品就已經把葡萄酒列入其中;推而廣之,中國葡萄酒則是在中國境內生產、釀造和裝瓶的葡萄酒;而民族葡萄酒更多的是來自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涵義。
目前,中國葡萄酒的產品現狀是什么?我們也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純粹的中國地產葡萄酒,酒莊有自己的葡萄園和釀酒設施,所有的生產都在酒莊內完成,這類葡萄酒又叫“酒莊酒”,可以說是100%的中國葡萄酒;第二類是按照國家《葡萄酒》(GB15037-2006)標準,用國產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進行混合調配,所標注的產地葡萄酒和年份酒所占比例不低于酒含量的80%;第三類是直接使用進口葡萄酒裝瓶的葡萄酒,顯然已經不能列入中國葡萄酒的范疇了。
誰該為中國葡萄酒出力?
先來看看中國葡萄酒的利益相關者,首先是國內數以百計的葡萄酒廠,包括為酒廠提供配套產品的上下游企業;第二是當地政府及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是經常飲用葡萄酒的酒民,對生產者來說就是他們的消費者。
酒莊全體員工是直接參與者。從利益相關者我們不難看出,誰最應該為中國葡萄酒出力?當然是酒莊的投資人、管理者及全體員工,“認認真真栽培、踏踏實實釀酒”,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為企業創造效益,保證酒莊的健康發展,這是酒莊全體員工的責任。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要倡導“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務實肯干的精神,就一定能夠找到一條適合酒莊發展的道路。
為中國葡萄酒出力,政府和管理部門責無旁貸。制定符合行業發展的產業政策,是保證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土地政策、地方稅收及產區品牌推廣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在市場規范、行業管理、資源調度等方面政府管理部門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行業協會及業內專家是中國葡萄酒發展的重要力量。因為身份特殊,這個團體往往擔負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在產業規劃、項目立項、技術咨詢及品牌推廣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品牌推廣方面,國內的專家學者要有自己的明確定位,不要一會兒當進口葡萄酒的大使,一會兒又為國產葡萄酒的代言,這樣的專家讓行業內的人士看著發暈。
為中國葡萄酒出力的還有教育培訓機構及各類媒體。特別是媒體界,要有民族情節,要對中國葡萄酒行業有更多的寬容度,我們幾十年的發展畢竟趕不上國外幾百年的成就,要對國內葡萄酒企業的投資人和從業者充滿信心,要出于公心,鼓勵幫助,而不是打壓批評,求全責備;國內酒莊熱切期盼著各類媒體人充分利用媒體的優勢,在國產葡萄酒的品牌推廣、思維模式、渠道變革等方面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
大企業要承擔更多的行業責任。國內幾家大的葡萄酒生產企業占有更多的資源和優勢,對行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大企業首先要帶頭規范自己的產品,把國產葡萄酒的基礎做好,在消費者當中樹立信心;第二,要發揮大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帶頭做好消費者的教育工作,培養國產葡萄酒忠實的消費群體;第三,要勇于走出國門,把中國葡萄酒帶到國際舞臺上去。
結束語
誰在為中國葡萄酒出力?這是一個很好回答又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希望大家拋開那些逼格的贊美,經常地去問問自己:為了這個行業,我們應該去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