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營銷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的一種市場營銷觀念的新發展,又是企業因應市場競爭的一種策略與手段。葡萄酒的生態營銷是一種理性的回歸,但可惜的是我們僅僅是借助生態中的某個點來作為產品的賣點,關注的是微觀效益、短期效益,而不是真正的生態營銷。
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社會是一個生態,每一個人是一種生態,公司也是一種生態。葡萄酒是有生命的物質,本身也是一個生態。葡萄酒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鏈,目前各個產區的生態是其重要的表現之一。
例如同樣是同一種葡萄品種,新疆種植和煙臺種植肯定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我們的企業一定要首先研究自己企業所在產區的生態特點,做最符合自己產區特色的產品,這是一種生態生產。
為了繼續緩解茅臺酒生產面臨的環境壓力,環保部門與茅臺酒原產地域的25家規模白酒企業簽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內容包括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采取的具體措施和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建設情況。責任書中減排指標主要有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5年內,這些主要污染物必須比2005年下降10%。自2007年起,完不成總量削減任務的企業將被強制減產甚至停產。茅臺的原產地生態環境決定酒的主要品質,沒有這種生態,就很難生產出正宗茅臺,就和原產地概念一樣,離開了這個地方就不是原產地。這也是一種生態生產。
但生態消費卻又不同,并不是因為你的產品是產自大草原、是天然的、無污染的,我消費了就叫生態消費。從本質上說,生態消費在一定意義上也叫適度消費或者合理消費,而不是賣點消費。樹立生態消費觀念,建立生態消費模式,從物質享受第一過渡到精神追求第一,這才是生態消費的本質。
我們必須認清,目前中國葡萄酒的所謂莊園酒等等,根本都談不上生態營銷,僅僅是一種市場的營銷手段。而中國葡萄酒也遠遠沒有進入“產地生態消費時代”。
近些年的現象,無論白酒、黃酒、葡萄酒都在打產地生態的概念,白酒推出年份酒、千年窖池等概念,黃酒也有花雕、年份酒產品,葡萄酒從最初的“年份酒”到莊園酒,從樹齡酒到小產區酒、從海岸葡萄酒到酒莊酒等,也都不是所謂生態營銷,更多的是一種炒作。
莊園的概念是我在1998年提出并在1999年推出了中國第一款莊園酒;樹齡的概念是我在長城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和當地種植的農民聊天后的啟發,并在2002年初正式推出;海岸莊園是我在2002年為張裕定位3S酒莊后其他企業開始演變的產物。
其實當時都只是為了能找出“差異”,并沒有考慮生態,我相信現在也沒有幾家企業考慮生態,只是在尋找一種差異、突出自身產品的一種特性而已,是一種常規的營銷手段。而消費者所謂見到是莊園釀造的酒便覺得更好一些,這也只是一種常規心理暗示,還不能說進入到了生態消費階段。因此,中國葡萄酒產地生態消費不僅僅遠未到來,可以說意識還比較落后,甚至初級階段還沒到。
我們購買蒙牛、伊利牛奶,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我們相信他是來自于純凈的大草原;我們喜歡農夫山泉是認為它是天然水,比蒸餾水更健康;我們購買茶葉,我們相信只有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才可能產出最好的茶,就算是同一地區,不同的小生態環境和不同的時間,也造成了茶葉等級的差異,但這不叫生態消費。當人們的消費行為具有了保護環境或保護這種物質的功能時,這種消費才是一種生態消費。真正的生態消費就是最合理的消費。
中國的產區建設其實遠遠沒有上軌道,更多的是破壞生態。例如企業模仿甚至造假,最受害的就是產區生態環境。葡萄酒經濟具有產業聚集特性,對產區當地的社會經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往往又是當地的經濟支柱,而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想恢復就非常困難。
多年來,我并沒有看到中國葡萄酒哪一個產區有自己的“產區法”,并成為產區所有企業包括現有和要開設的企業必須遵守的“憲法”,一方面發展自己企業與品牌的差異化個性,另一方面要有義務維護產區的整體利益。
相反,看到的更多的是弄虛作假、模仿跟隨,今天編一個賣點,明天炒作一個概念,更多的都是為了短期“生計”而為的,仿佛每一個企業都希望利用產區的優勢,炸干產區的優勢資源,卻很少為產區的發展貢獻力量。其實這也不能責怪企業,因為企業是要生存的,有時面臨生死關頭,做點錯事可以適當理解,最重要的是產區的政府職能部門和協會組織。
產區生態生產首先是他們的事,因為任何產區的生態不是哪一家企業的,而是產區所有企業的,做好了大家都受益,做不好大家都遭殃,但我們的產區很多都沒有做好,這不僅是產區道德問題,最現實的問題是利益分配問題沒有解決好。
近來來,有機葡萄酒開始興起,中國已經有幾家企業開始獲得了有機葡萄酒的認證,這是一個好現象,我覺得這到開始有生態消費的味道了。
生態營銷是企業行為,生態消費針對的是消費者。要達到真正的生態消費,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確保生態消費的社會機制。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居民的消費行為主要受其個人的收入情況、外在的價格因素、商品因素等的制約,而較少或很少受環境資源狀況的影響,但整個國民乃至整個人類的消費行為就不能不受到生產因素、市場因素特別是環境資源因素的制約。
為了把全體國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規模納入到適度的、生態化的可持續消費的軌道,使全體國民樹立起生態消費的意識,摒棄消費陋習,就必須建立起一種相應的社會機制。如政府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培養和強化人們的生態消費的觀念意識;通過稅收等手段抑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費;通過制訂相關的法規以保護各種資源,嚴厲打擊“造假”等的不法行為;引導合理消費等等。
其焦點是如何使市場能更加顧及產區環境保護以及產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這種觀念主張企業在開發產品與提供服務時,要明白是在滿足消費者需要。在實現企業營銷經濟目標的同時,要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環境質量。即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某種程度上能有益于增加環境利益,同時有能為企業增加商業利益。
堅持生態標準原則,就是以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統一為主題,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對生態資源實施強制性保護。真正讓消費喝上最生態的葡萄釀造的酒。消費者有這種意識、企業有這種意識,市場才能進入生態消費時代。
不過,還是可以提醒,生態營銷是一種重要的手段,是企業營銷行為滲透的最大突破口。生態營銷的特點集中表現為“共贏”與“競爭”關系。生態營銷的核心就是讓各個環節都享受利益。廠家的生態營銷是要在各個環節上考慮周全,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降低風險,對于合作伙伴來說,生態營銷不僅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也增添了對雙方合作的信心。在這種戰略帶動下,可以幫助企業雙方最終實現“共贏”的發展目標!
葡萄酒的生態營銷應該從葡萄品種的選擇、種植、管理、采摘、生產釀造、檢驗、罐裝出廠、市場營銷戰略、營銷模式、宣傳推廣等眾多環節進行制定標準,而不應該是單一環節。品葡萄酒是快樂的,釀造葡萄酒也應該是快樂的,當前企業的所謂生態營銷充其量是對意中人“拋個媚眼”而已,從其他方面欣賞卻不能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