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白酒企業特別是名酒企業之間的高層來往互動多了起來,茅臺李保芳帶隊拜訪五糧液、洋河、汾酒、郎酒、古井、勁酒,汾酒李秋喜帶隊拜訪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西鳳,五糧液李曙光帶隊到茅臺、汾酒溝通交流,洋河王耀帶隊回訪茅臺,古井梁金輝帶隊回訪茅臺并到五糧液、郎酒參觀考察······這在中國白酒的“黃金十年”是不多見的,主要還是李保芳到任茅臺后大力倡導白酒行業需要競合的結果。
“競合”是美國經濟學家內勒巴夫和布蘭登伯格在1996年出版的《競合戰略》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具體的說就是,在競爭對手之間,競合就是要實現雙贏甚至是多贏,把企業間那種你死我活、非贏即輸的關系,提升為更具合作性、共同為謀求更大利益而努力的關系。而在企業的供應鏈方面,競合是強調企業與供應商、中間商之間相互依存、共同創造價值的關系,供應鏈上的企業既是競爭者,更是合作者,競爭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合作是可以讓整個供應鏈利益的最大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我覺得,名酒領導人之間之所以能夠在“競合”理念上達成共識既是一種情懷、一種擔當,也是基于對行業現狀和趨勢的理性判斷。
一是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內部外部風險增大,受宏觀經濟的影響,白酒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白酒市場已經開始出現下滑的風險。(我也不懂為什么國家統計局會說“2017年1-12月全國白酒產量為1198.1萬千升,同比增長6.9%。”而2016年白酒的產量是1358.4萬千升。)
二是白酒消費的變化:消費場景從政務消費向商務消費和個人消費轉移;消費開始出現斷層,傳統的主力消費群體逐漸老齡化,年輕消費群體對白酒的認知和需求不足;生活方式多元化導致酒的替代消費品的多樣化;健康意識普遍增強,對喝酒特別是喝白酒的心生畏懼。
三是隨著行業的集中度的不斷提高,名酒的品牌滲透力正在得到強化,區域品牌的競爭力也提升很快,大企業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四是“國際化”的機會。“一帶一路”計劃的持續推進,華人在全世界的擴散和中國文化的逐漸回歸,使得白酒迎來了走向世界的一次機遇。
基于以上的判斷,加上政府主導推進的若干百億、千億工程,“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不僅是茅臺,也不僅是貴州,可能也是所有白酒企業和產區的必然選擇。而“競合”無疑是這種選擇的好注腳,直白點說就是大家要守好、分好存量,共同做大增量。
目前,在“合”上有幾個比較迫切的工作需要企業家們聯手推進。其一是做好白酒與健康的關系的深入研究,定期發布研究成成果。其二是對白酒的嗅覺、味覺及相應的美學研究,還要找到貼近消費者的表達方式。第三: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引導和培育,改變和重申白酒的形象。第四:海外市場長期、持續的白酒文化推廣,讓白酒走近他們的生活。
我理解,競合就是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競合既是一種戰略思想,更是一種理念、一種價值觀。競爭才能讓資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而合作能夠為人們創造更大的價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