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過,酒行業的旺季在向我們招手。恰逢國內股市半年報陸續披露,眾多酒企業上半年業績讓我們對行業目前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茅臺仍然一枝獨秀,雖然營收333.97億元,同時增長仍達到38.06%,但較去年全年高達50%左右的增幅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營收增幅下降的情況下,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9.52%和21.7%,這些費用的增長似乎預示著茅臺的錢不如從前那么好賺了。茅臺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上升的苗頭是否會“傳染”給其他的行業企業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從目前的數字看,最高的增長數字來自固守高端的水井坊,同比增幅達到58.97%,當然如此之高的增幅所對應該的是僅為13.36億的營收和去年同期低位的基數;與其相類似的還有酒鬼酒,5.24億的收入實現了41.26%的增長率。與茅臺的境況相比,目前已經發布的幾家白酒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大多在20-30%之間,給人的印象是20多億以內,總盤不大的企業增長率尚保持在不錯的增長潛力空間與水平。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有投資機構與財經媒體敏銳的注意到白酒板塊上半年的預收賬款較去年同期不夠明朗,似乎預示著下游經銷商的積極性并未高漲,雖然不能就此認定白酒企業的動銷不如去年,但種種跡象表明,酒水消費的市場熱度似乎沒有大的增長。
這其實也與大的經濟與消費環境休戚相關。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消費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消費依然徘徊在疲軟狀態,此前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在5月份增速為8.5%,6月份有所反彈,7月份再次回落,消費成為短期的低迷趨勢已基本確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煙酒、飲料類消費的增速分別為6.3%和6.8%,較6月11.4%和12.6%也出現較大滑坡。
當下消費增長的空間有限,經營好既有的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黃金十年攻城掠地的“兇猛”手法也許不再適用于今天,運用多種手段鞏固自身具備優勢的重點市場似乎更是大勢所趨;大勢當前,企業間商業競爭形成的針鋒相對,刺刀見紅也正讓位于酒業生態的和諧共生;區域優勢的凸顯更讓地方政府的推動力必不可缺。酒類行業協會牽頭,成功舉辦的多場大型展會;茅臺領導團隊與五糧液、洋河、古井、汾酒、郎酒等企業高管之間的頻繁制度化互動;河南、四川、貴州等白酒主產與消費區推動的產業結構升級,這些要素都以新的表現形式呈現在業界面前,同時也預示著新一輪“苦練內功”的熱潮正在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