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起將正式實施的《電商法》,讓電子商務終于有了首部行業性的法律法規。雖然至今為止具體條例仍有待商榷,但無疑,電商交易過程中的各方權益以及行業健康發展,都將有所保障,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游戲規則”,自然,線下實體店也必會隨之進入“新輪回”。
無論是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不斷加碼線下拓展,還是京東提出“無邊界零售”染指線下實體賣場,甚至于酒仙網正在布局的“智能連鎖酒行”,都表征了電商業態對線下實體的覬覦與重視。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這一方面,在于在線零售瓶頸已現。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人口紅利已經越來越少,中國網購人數增速已經連續四年下滑,再加上線上入口和渠道越來越碎片化,線上的流量和獲客成本不斷提升;其次,90、00后更注重個性化、場景化的消費體驗,需要實際感知、實際體驗的場景化體驗式服務成為線上零售軟肋,而隨著這些新興人群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這個軟肋會越來越明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另一方面,在于實體零售的不斷回暖。這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從社會規模和影響力看,實體零售遠超在線零售,根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實體零售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0%左右,從業人員占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1/5左右,稅收占全國稅收收入的5%左右,可以說實體是引導生產、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是繁榮市場重要渠道;其次,從發展環境上看,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從政策層面促進實體零售的升級發展;最后,從市場表現看,實體零售不斷回暖,便利店發展勢頭迅猛,超市、便利店迭代速度加快就是一大表現。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陳有鋼對電商和傳統零售曾有這樣一段精辟的描述:“中國零售企業家在過去幾年的行業變局中,體會到了經營的幾重境界:2011年—2012年,電商來襲,傳統零售模式開始受到沖擊,危機感出現;2012年—2014年,宏觀經濟下行,實體店份額遭受電商飛速侵蝕,經營壓力驟升,業績下滑,多年的傳統經驗和信心受挫;從2014年底開始,零售業逐漸回歸零售本源,開始強化客戶和供應鏈管理,業績逐漸企穩,電商與傳統零售也從原來的水火不融到結盟互利。”
對零售業而言,網購仍是大潮,雖然在線零售目前遇到不少瓶頸,但發展潛力仍然巨大。未來線上和線下兩個模式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而是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互補長短的關系,這是現實,更是趨勢,這也成為多數人的認知。
事實上,不少以前被電商“干掉”的線下實體店,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涅槃重生:沒落的書店,能在加注全新的場景體驗后,成為城市新坐標;千篇一律的飾品店、咖啡館,能在網紅 IP 賦能下吸引購者云集……
由此,我不由得猜測:在互聯網電商逐漸滲透生活的每個角落后,當電商的門檻變高了之后,線下實體店也或許會以新的方式進入下一個輪回:那些不成系統、服務能力低下、一成不變的名煙名酒店、直營店、夫妻店已經沒有太多生存空間了,而將被那些更為“智慧”的新終端所取代,而這也是川酒云店、五糧e 店等目前正要探索的路。
不過,線上與線下間的平衡點在哪里?電商與實體店之間的平衡點在哪里?這還需要通過以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這一核心來最終裁定,這也正是《電商法》實施之后最大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