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遵義市白酒產業鏈專題招商會投資項目現場簽約儀式舉行,現場簽約多個投資項目,其中一項便是娃哈哈的領醬國酒,只不過性質是“收購”,收購方則是在直銷等領域“大張旗鼓”的河北華林集團。
2013年以150億元高調進入白酒行業,到現在卻以徹底退出收場,五年間娃哈哈最終醒來的白酒夢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啟示呢?縱觀白酒和飲料行業不難發現,二者的營銷渠道及模式不匹配、品牌定位混亂等問題成為娃哈哈此次敗北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回首娃哈哈布局白酒領域可謂一路荊棘,2013年末,中國白酒行業處于低潮期時,娃哈哈高調宣布進軍白酒領域。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也曾公開表示白酒行業需要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培育一個全國性的醬香白酒品牌。隨后幾年仍不見起色, 在公開報道中,一度傳言娃哈哈計劃放棄白酒業務。
在筆者看來,中國白酒2000年以后的資本化進程說明,中國白酒是一個周期性強、復雜程度高、整合難度大、嚴重依賴品牌效應的傳統行業,對于所有的行業外資本來說,直接參與經營將是風險大于收益。尤其是酒水非常依賴原有廠家的經銷商資源,一旦外資進入必然改變原有的人員結構,造成廠商資源流失。
飲料巨頭在白酒領域的探索頻頻遇挫并不意外,盡管白酒與飲料同屬于快消領域,但白酒又并不完全是快消品,因為與飲料相比白酒的剛性需求量并不大,并且流通率也不如飲料那般快速,因此用飲料的銷售思維來運營白酒并不合適;同時兩者的銷售途徑也難以匹配,飲料渠道與白酒渠道之間盡管可以共享渠道,但同一團隊難以兼顧兩者,包括經銷商內部分工難以解決也使得白酒產品難以在飲料渠道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