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下午,以“探討中國葡萄酒發展之路系列之二:解惑”為主題的第13屆葡界論壇在中國葡萄酒大咖群成功舉行。本屆論壇由葡萄酒行業著名觀察家、評論家,葡界論壇創始人,國家一級品酒師董樹國擔任論壇主席;由葡界論壇聯合創始人、秘書長,著名酒業經濟與文化研究學者劉世松主持。中國葡萄酒大咖群240多位行業頂級大咖見證了本屆論壇。
在我國,政府與行業協會是葡萄酒產業鏈上兩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的角色和功能是管理和協調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
政府在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是正確對待葡萄酒產業對于區域綜合發展的作用,當然這也需要葡萄酒行業不斷加強行業自律,與政府保持有效地溝通,讓政府能夠充分尊重葡萄酒產業的內在發展規律,根據區域綜合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制定適于葡萄酒產業升級、發展的政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行業協會則成為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橋梁、紐帶和中間人的角色,這一點,我國與法國的干邑、波爾多、香檳,以及與西班牙的里奧哈等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中的政府、協會的角色和定位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也難以把他們的成功經驗完全copy到中國來。
我認為研究葡萄酒產業鏈條上的政府、協會、企業的關系,眼光不應該向外,而是要反觀國內其他酒種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經驗。
例如,正視推進白酒產業發展的經驗,值得國產葡萄酒產業參考。改革開放初期,白酒與葡萄酒、啤酒、黃酒的體量差異并不明顯,但當時許多地方政府非常重視白酒產業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于是有了“當好縣長,辦好酒廠”的諺語。但好景不長,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就不斷有一種聲音,認為白酒是夕陽產業。政府與白酒產業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許多地方小酒廠關、停、并、轉,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視白酒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符合白酒產業與區域發展關系長遠利益的發展規劃,企業也頻繁與政府保持有效溝通,順勢而為,做強做大。
1998年10月18日,江蘇省政府發布《關于“振興蘇酒”的意見》,到今年整整20年。江蘇的白酒產銷量在全國并不突出,但是卻保持了長達20年的穩定增長,出現了洋河這樣的巨型企業。當然,江蘇白酒20年的發展并不是水大魚大,而是產業內部經歷了殘酷的競爭和調整,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一些缺乏符合優勢競爭力的酒企紛紛倒閉,而“三溝一河”這些符合產業特性的名優酒廠則發展迅速。
相似的案例還有四川的中國白酒金三角暨長江上游白酒經濟帶,以及貴州歷年出臺的白酒發展計劃,政府作為的背后,實際上是產業自強和行業自律在推動。這其中就離不開行業協會的專業性,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政府推動產業發展,對制造業一定要懂,一定要有專業性,否則事與愿違。根據消費者飲酒越來越重視健康,越來越重視飲用舒適度的現狀,這給發酵酒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前景,浙江省2016就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黃酒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但紹興酒并沒有出現預期中的高速增長。
我到紹興酒企業去調研,發現各企業很努力,但限制黃酒產業發展的客觀因素還沒有完全破除,尤其是所有的黃酒企業普遍存在重資產的問題。當然還有產品結構的問題,口感和風味市場化、現代化的問題,產業升級的問題,但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行業企業不夠團結,行業凝聚力明顯不足,不像川酒的六朵金花那樣,形成有利于行業整體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當然,紹興酒企缺乏一個具有號召力的行業協會。
我們再看產區政府、行業協會在葡萄酒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我覺得,應當從城市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著手,謀劃產業未來。白酒的成功經驗中有很重要的一條——“一個企業崛起一座城”,企業與城市的發展完全融為一體。從國產葡萄酒目前的發展來看,應該比白酒行業更迫切需要對這一經驗進行強化。以葡萄酒產業或文創主題為核心,打破產業思維的壁壘,跨界融合,打造適應消費者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體化的葡萄酒生態旅游、養生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