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洋河與京東正式簽署了一份協議。先說官話:雙方將在品牌共建、技術合作、營銷創新、大數據、產品規劃等方面展開深入的合作,根據協議的內容,洋河全線產品力爭在京東實現累計破100億的目標銷售額。
這一大串的“專業名詞”比較難以理解,于是官方通訊稿中也給出了解釋,品牌共建是指洋河和京東會聯合做一些推廣,線上和線下都會有;區塊鏈技術用于防偽溯源,關于區塊鏈技術,應用非常廣,也非常的熱門,想了解的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比較拗口,反正這里大家知道這個技術可以做防偽溯源就可以了。
另外就是大數據和產品規劃,就是利用線上的數據優勢讓營銷可以做的更好,而且可以做反向的定制,這個官方也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定制。最后,還有新通路的合作,這個屬于B2B,就是通過京東給線下門店供貨。
好了,官話就到這里,其實吃瓜群眾看的最多的,還是5年累計超過100億的銷售額,這句話太扎眼了!
01、5年100億:是大躍進還是務實之舉?
關于這個目標,主要的爭議其實在兩個方面,一是100億對比洋河2016年175億銷售,實在是太高,二是100億對比酒類整個電商的銷售也很高。
在筆者看來,這個目標確實有壓力,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實現。
首先,關于跟洋河2016年的銷售占比偏高的問題,只要洋河業績持續增長,這個比例肯定會不斷降低,筆者相信,洋河的持續增長是大概率事件,并不會出現什么意外,而且行業名酒本身也在持續向好。
另外,這里說的是5年累計實現100億,而不是5年后達到100億,那么平均下來,每年20億銷售額,現在白酒電商即使按照200億計算,那么洋河要至少占到10%,理論上這是有可能的,當然壓力同樣也不小。但是白酒電商整體是在增長的,如果白酒電商有500億,那么每年就只有4%的比例,這個就不算高。
其次,100億肯定是按照京東的零售口徑,所以與廠家的出廠價口徑之間,實際上是有差距的,如果按照零售口徑,洋河的銷售額肯定不止170多億。如此對比,電商每年銷售額占比不到10%,這個比例在白酒行業看來比較高,但是在其他行業,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數據。
如果再考慮可能導入京東的新通路,也就是線下市場,那么這個目標就顯得很務實,并不是大躍進。
整體上,筆者相信酒類電商的消費占比肯定會不斷提高,而且電商的玩法也會不斷的創新,在電商自己都在喊“電商”這個詞即將消亡的時候,其實他們說的不是電商沒有了,而是電商與線下的融合,現在熱鬧喧天的“新零售”,說的正是互聯網這些新技術對零售的革命,相信以后一切的購物都是可以線上話的,因為購物的主體“人”已經被“線上化”。
洋河并不是一家喜歡空喊口號的公司,所以我們大可以相信,這個數字肯定經過了斟酌。只是在電商因為價格在被頻頻喊打的情況下,洋河突然如此高調的重視電商,著實讓人有點意料之外。
當然,洋河今年讓人意料之外的事情還不少,主線產品從年初開始就在控貨,而高端產品夢之藍手工班,也是采用了頗具創新的拍賣經銷權的方式。
02、行業和商家都關心的電商價格問題
消息出來之后,筆者圈內的朋友普遍都在問一個問題,怎么管控價格呢?
一直以來,價格始終都是橫亙在電商與線下之前非常難以回避的問題。線上屬于一個統一的定價系統,對每一個消費者都是絕對的公平。但是在線下市場,價格是非常難以統一的,于是,線上對線下開始產生沖擊,隨之而來的,就是矛盾。
但是翻開任何一個行業的電商數據,都可以發現,想做到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總是會出現電商專供的產品,比如洋河海之藍375ml,實行了和線下不同的規格差異,而夢之藍,則推出了線上專屬的M1。
其他行業,以及白酒行業的其他廠家,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這種做法的效果,各家不一樣。
筆者一直的觀點就是:理性看待這種價格的沖突,既然任何行業都沒有辦法做到統一,那么動態的平衡,就是不得不接受的一種現實,畢竟,線上市場不可能不做。而對于商家而言,一方面肯定是積極和廠家反饋價格問題,另一個方面,也理性的看待短期電商大促所帶來的價格影響。類似618、雙十一的短期大促,其實對龐大的線下市場而言,價格有影響,特別是團購渠道。
電商本身也在采取一些措施規避價格問題,比如更多的采用隱晦的買贈、發券等方式給消費者優惠,其實這一點,與線下并不差異。在線下市場,買贈十分普遍,而且很多促銷活動、送旅游也是線上做不到的。
對比線上,線下有更強的服務優勢,可以深度接觸客戶。
對比線下,電商更應該考慮的是基于自身數據的優勢進行精準的營銷,如果只是低價和線下搶客戶,那么必然持續加劇與線下的矛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次合作中,洋河與京東都提到了很多新的技術應用、新的基于數據的營銷活動設計,既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線上的購物方便的體驗,也能夠平衡線下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