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許多地區在私人燒酒作坊基礎上相繼成立了地方國營酒廠,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從此掀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自此便開始了或蓬勃或沉浮的發展之路。
1985—1989年:骨干企業快速發展期這一階段,白酒行業快速發展的顯著標志首先和價格有關。1988年名酒價格放開之前,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汾酒等名酒在價格上相差無幾。但從1989年開始,以五糧液為首的名酒企業開始提價,改變了現狀,也奠定了今后30年的價格格局。五糧液從1989年至2003年進行了4次提價,相繼超越了瀘州老窖、汾酒、茅臺等主要競爭對手,茅、五、劍成為第一陣營的格局基本形成。這一時期白酒產量持續增加,其間,涌現出了一些明星企業,如汾酒發展迅猛,在1985年即成為全國最大名白酒生產基地。
1989—1992年:白酒行業初遇調整期為抑制1988年末逐漸開始顯現的通貨膨脹,國家從1989年開始對宏觀經濟進行“治理整頓”,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第一次治理整頓。白酒行業也受到較大影響:一是部分靠銀行貸款支持擴大產能的企業遇到較大資金壓力;二是由于通貨膨脹使得部分提價過高的產品令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不少酒廠銷售受到嚴重影響。這段時間白酒產量依然保持較低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
1992—1997年:名酒和區域優勢企業快速發展期這個階段白酒行業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除了原有的名酒陣營外,豫酒、徽酒和魯酒板塊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地方優勢企業。
在名酒陣營,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開始著眼布局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競爭,價格競爭開始進入了正常軌道,也成為日后常規競爭手段,競爭主角是茅臺、五糧液、劍南春。五糧液在實施品牌戰略的同時,也不斷進行營銷創新,如買斷經營等,1994年以后,五糧液在價格和規模上全面超過了已經連續領先多年的“汾老大”,成為白酒行業新的領軍企業。
在地方優勢企業陣營中,以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為代表的魯酒企業,將白酒帶入廣告營銷時代。1995年11月,秦池酒廠以6666萬元成為央視標王;徽酒則以高爐酒廠為代表;豫酒陣營以仰韶酒業為代表,銷售量連續4年居河南省同行業之首。這一階段,白酒行業發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代,白酒產量猛增,不僅17大名酒企業得到市場經濟的洗禮,一些地方優勢企業也抓住了這個發展機遇期,取得了做大做強的豐碩成果。
1998—2003年:調整與創新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突發的山西朔州毒酒案,從宏觀和微觀上使白酒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此后,國家在產業政策層面的一系列舉措,如白酒廣告宣傳費不予在稅前扣除、白酒生產許可制度、從價和從量復合計征消費稅、取消白酒上市公司先征后返所得稅優惠政策,使得白酒企業雪上加霜,尤其是從量稅實施,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企業造成了幾乎致命影響。
為應對艱難局面,白酒企業主動開展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如:1998年下半年開始,五糧液集團在五糧醇買斷經營模式基礎上,推出大批OEM產品,相繼孕育出了五糧春、金六福、瀏陽河、京酒等強勢品牌;2000年全興推出了一個劃時代的產品——水井坊,一舉將零售價觸及到500元價格帶;瀘州老窖緊跟其后推出國窖1573,樹立了超高端產品價格標桿。水井坊和國窖1573的意義在于,彰顯了白酒市場競爭中價格的重要性,同時也揭開了白酒企業雙品牌運作的先河。此后,一大批白酒企業在原有品牌的基礎上,紛紛推出新品牌,定位在中高價位。
2003—2012年:“黃金十年”繁榮期2003—2012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10.7%,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白酒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個“黃金十年”可以分為兩個時間段。第一階段是2003年—2008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白酒增速稍緩,但2009年—2012年,白酒又進入超速發展,涌現出多家百億規模的企業,包括茅臺、五糧液、洋河、郎酒、瀘州老窖、汾酒等。從全行業來看全國性品牌和地方優勢酒廠,均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全國性品牌中,首先是川酒板塊,六朵金花漸次發展;川酒之外,茅臺憑借超強的品牌力,不斷突破中國白酒價格的天花板;洋河從2003年開始,通過綜合性創新,迅猛發展,成為華東地區的發展典范。
繼上世紀的90年代之后,在各級地方政府重視和支持下,地方優勢白酒企業這再次崛起,并顯現出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扎根本區域精耕,實現區域為王;二是普遍采取雙品牌策略。
從消費或者產品發展來看,白酒主流地位日趨穩固,基本成為商務社交活動首選飲品。白酒產品自身也日益多元化,同時,白酒的價格攀升勢頭也更加明顯,整體看,地方酒廠占據了零售價200元及以下價位,而200元以上的價位由全國性銷售的白酒品牌占據;此時,白酒價格上限一直由茅臺引領。
隨后,由于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白酒營銷渠道上,出現了電商新興渠道,各種針對互聯網的個性化產品層出不窮。
這一時期白酒產量2013年達到1226萬kL,是2004年的近4倍。十年間,增速巨大。
2013年至今:深度調整期2012年末高端酒價格開始出現下滑,2013年下滑趨勢更加明顯。從外部因素來看,主要是中國宏觀經濟再次進入結構調整期,國家力行反腐倡廉,嚴格禁止公款消費高檔酒;外部環境變化加劇了內部矛盾激化,主要矛盾是需求下降導致行業產能過剩,高端酒價格縮水嚴重,其下滑帶來連鎖反應,壓縮了產品價格空間。
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的調整,這一次骨干企業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現象,表現出企業經營更穩健,發展質量更高,白酒企業為了應對新局面,紛紛推出較低價位的產品,比如五糧液推出五糧液特曲、頭曲,茅臺推出仁酒、賴茅等中檔價位新品,瀘州老窖推出窖齡酒等;其次,企業在產品研發和推廣上更加注重個性化、年輕化和時尚化。
“白酒行業總體來說呈現出“一張一弛”的螺旋式發展特點,即快速發展一個時期,隨即進入一個調整階段,經過徘徊和積蓄力量,再進入下一個快速發展期。照此規律,如今的白酒行業經過了這幾年的深度調整期,也在逐漸露出復蘇的跡象。白酒作為極具社會屬性的商品,行業的發展也表現出與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