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出臺一項新的酒類法規,允許啤酒生產商使用種類更為廣泛的原料,以提振持續萎縮的國內啤酒市場。按照新規,日本啤酒生產商可以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水果、香料、鰹魚干、海藻等之前嚴格禁止添加的成分。同時,新規將啤酒中麥芽最低含量由67%下調為50%。
全球范圍內的酒類消費低迷,在給酒業人以壓力的同時,也沖擊了原有的界限和規條,催生酒類的內容創新。事實上,從包裝到內容,從定位到場景,酒業的創新之路,正朝著突破與交融的道路前行。
消費低迷,壓力催生創新
日本關于啤酒的新規,是與整體消費低迷息息相關的。而這種消費低迷的狀況,正加速打破規條與原有慣性,給予創新動力。
相關數據顯示,日本的啤酒及類啤酒飲料的銷量已經連續13年保持下滑態勢。2017年,日本的啤酒、發泡酒以及第三類啤酒的總出貨量較1994年下滑了30%。
日本啤酒業下滑,與經濟不振、消費低迷有關。這樣的狀況不止在國外,國內啤酒行業同樣處于低迷的狀態。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啤酒行業產量4401.5萬千升,同比下降0.7%。中國啤酒產量2013年達到峰值5061.5萬千升,2014~2017年持續下降態勢,2015年降幅最大,達5.1%;2016~2017年降幅趨緩,分別下降0.1%、0.7%。
2017年幾大啤酒巨頭的營收統計顯示,絕大部分實現微小幅度的增長。其中:青島啤酒262.77億元,同比提升0.65%;華潤啤酒297.32億元(港幣),同比提升3.60%;重慶啤酒31.76億元,同比微降0.64%;燕京啤酒111.96億元,同比下降3.26%。
白酒業同樣經歷著起伏波動,2013年的消費危機,到其后的酒業轉型,創新成為出路之一。
“從官酒到民酒,酒類需要適應消費環境的轉變”有酒業專家認為,之前的創新多在于從定位與價格上適應“民酒”化潮流,從包裝上進行創新。
“三年一小換,五年一大換”——有陜西經銷商表示,西鳳酒旗下諸多子品牌,有持續換新裝的傳統,研究消費者的喜好與潮流變化,更換外包裝,保持產品的新鮮度與活力。
除了外包裝之外,新產品的定位創新,同樣是一個重要方向。
與傳統正襟危坐的白酒品牌不同,瞄準年輕人的江小白,主打時尚化路線,以“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為品牌理念,外包裝簡潔明快,漫畫青年形象頗有親和力,而小瓶小容量,則讓年輕人更易接受。
在文化內涵上,江小白以系列動漫形象表達年輕人的自我主張,與傳統白酒高高在上的氣質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外包裝到內涵定位,從口感到場景化創新,中國酒業的創新之路已經打破了慣性邊界。
場景創新,給喝酒一個理由和氛圍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宋書玉認為,新消費需要新場景,也需要新的內涵。事實上,場景化的創新正在成為酒業的一個全新方向。
“消費者需要選擇合適的酒品,與他們所處的情境相契合”有業界人士指出,所謂場景化消費,是對于新的消費環境與需求的一種自適應。在新的時代,一個產品包打天下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就如同不同的社交場合需要不同的衣品一樣,不同的消費場景,也需要不同的酒品。
“法國葡萄酒+意大利紅腸”的葡萄酒風格從國外傳到國內,這樣的浪漫場景與這樣的酒品形成絕配,國內白酒同樣在尋求場景化的語言。
2018年1月,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的啟動儀式在河南鄭州舉行,除了產品這個核心之外,配餐與場景同樣成為瀘州老窖宣導的重點所在。
宋書玉認為,單一化的場景已經不能適應消費者需求,除了酒品與美食的搭配之外,還需體驗產區的生態之美、自然之美、風土之美。
場景化創新的另一個景象,在于對“雞尾酒”概念的引進。業界認為,對年輕人而言,酒吧已經成為最為重要的消費場景,而雞尾酒則是為適應這一場景而生的品類。
2017年9月15日,中國酒業協會雞尾酒專業委員會在成都宣告成立。由中國酒業協會主辦、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瀘州老窖“百調杯”中國白酒雞尾酒世界杯賽也在當天正式鳴鑼開賽。
據悉,中國酒業協會雞尾酒專業委員將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整合雞尾酒行業資源,不斷開展中國白酒雞尾酒的探索實踐和具有中國特色的調酒師培訓,創造中國白酒雞尾酒經典。
與這一活動配合的,則有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蘇酒、古井貢等名酒企業的參與。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在致辭中表示,傳播雞尾酒文化、弘揚雞尾酒技藝,讓中國白酒真正做到對外國際化,對內年輕化。
內容創新,我喝的還是酒嗎?
從包裝到酒度,從場景化到內容,中國酒業的創新正向縱深發展。一些新概念產品,正逐漸打破固有界限,那么未來,我們喝“酒”還是原來的樣子嗎?
根據日本新規,之前采用水果原料的發泡酒(Happoshu)也將以啤酒的名義銷售。
在國外同行打破界限的同時,中國酒業也在逐漸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中國酒協最新報告顯示:在酒品分類里面增加了調香白酒,這是的更符合產業現狀的一種嘗試,酒協方面希望未來把這個新的品類標準做得更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酒業的創新呈現出一種“主力產品保持不動,衍生品類竭力創新”的狀態。
飛天茅臺、普五、國窖、劍南春……名酒企業的主力產品依然保持原有的口味、度數、風范,僅僅是在包裝上進行微調。
業界認為,這與主力產品要顧及最大多數忠實消費者的狀況有關。畢竟這些產品承擔著名酒企業最大份額的增長任務。
在保持主力不變的情況下,名酒的調整從新生品類、衍生品類開始——五糧液推出低度新品,推出“新生代酒品”,嘗試雞尾酒化。
而一些沒有歷史壓力的純新生產品,則更進一步,開始嘗試跨界創新,將原有的產品界限慢慢侵襲改變。
曾開創國內預調雞尾酒時代的RIO,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除了著重于場景化消費的rio微醺之外,一些全新的rio產品也開始曝光。根據平臺方面的透露,聚劃算計劃下個月聯合六神花露水和RIO雞尾酒一起推出六神花露水口味的RIO雞尾酒。
名之為酒,但是從原料構成、制作工藝、口味與品飲方式上,許多新品類已經與傳統的“先輩”拉開差距,在“飲料”與“酒”的界限中跨越。
業界認為,隨著國外對于“啤酒”以及其他酒類產品定義的開放化趨勢,國內勢必也會受到波及,在打破品類界限、融合新元素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