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幾年的發展高速期之后,白酒行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即便是尚處于白酒銷售淡季,各大酒企卻像提前商量好了似的,不約而同地紛紛漲價,其中不乏高端白酒和次高端白酒。如果說高端白酒處于行業塔尖位置,漲價底氣十足,那么處于中間位置的中端或是次高端白酒漲價的底氣何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一派欣欣向榮背后,各大白酒企業也在思考,如何延續這份“繁榮”?同時,中小白酒企業面臨的問題則更加嚴峻,隨著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其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也將進一步被擠壓。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淡季白酒集體漲價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先是五糧液宣布即將上市的第八代經典五糧液(普五)出廠價定為889元,較第七代提高了100元。緊接著,洋河股份、瀘州老窖、郎酒等也紛紛采取停貨、提價等手段,推高其中高端品類的市場價格,茅臺終端市場零售價更是直逼2400元。
尤其是第八代經典五糧液正式投入市場,在五糧液和業內各界看來,這個產品除了品質層面的提升,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向酒類市場商業形態釋放出變革訊號。
對于白酒漲價的消息,有行業分析師分析認為,此輪提價的背后原因或是因為產品均為高端及次高端大單品,銷售基礎較好,消費者對提價敏感度較低。
據統計,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1445家,完成任務的總產量817.20萬千升,同比增長3.14%。完成銷售收入5363.83億,同比增長12.88%,實現利潤總額1250.5億,同比增長29.98%。
“無論一線龍頭企業,還是區域龍頭企業,在中高端產品上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高端產品比重大幅提升,這也使得酒類市場價格進一步提高,次高端白酒、中檔白酒的價格也相應的水漲船高。”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酒業G50峰會上表示。
同時,業內也認為,通過提價,鞏固渠道,穩定經銷商利潤,可給消費者一個漲價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動市場的銷售,但是這一切,還是需強大的品牌力作支撐,并不是對所有品牌都有效。
行業集中度空前
從白酒行業近期發展的態勢來看,除了提價之外,另外一個特點則呈現出了行業集中度在提升。
從全國來看,全國性酒企中,除了茅臺、五糧液和洋河之外,營收在百億元左右的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貢酒緊隨其后。再往后排則是包括水井坊、西鳳、今世緣、口子窖等營收在50億元左右的區域型名酒企。
從目前已發布財報的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出,2018年,這19家公司的總營收達到了2086億元,占國內白酒營收總額近40%,同比增長近30%,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對于區域酒企來說,當下面臨的最棘手問題,就是如何抵擋全國型名酒的入侵。
在王新國看來,白酒產業集中度達到了空前水平,而且還在進一步的提升。19家白酒上市公司占據白酒全年利潤的半壁江山,而在區域市場上同樣如此。以地級市場,縣級市場為主要銷售冠軍的三四線,出現增長乏力,甚至下滑的狀態。而省級主導品種則優勢擴大,對區域市場的掌控力越來越強。
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是,近兩年,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白酒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市場開始逐漸向頭部及名優白酒企業靠攏。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行業寡頭格局態勢逐漸穩定,中國白酒行業正迎來全國化白酒區域下沉以及區域白酒走向全國化布局的階段。市場開始向優質產能、優質品牌集中,而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中小白酒企業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進一步被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