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把綠色生產作為硬要求。酒業作為耗糧耗水耗能的大戶和廢水廢氣廢物排放的重點戶,一定要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酒業要在供產銷的全鏈條上,在人財物的配備上,都能體現綠色發展的理念,下氣力大搞循環經濟、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努力構建企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 三是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硬道理。酒業要著力解決好酒種間、企業間、國內國際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行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推動酒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為此,要大力培育新模式、新動能、新增長極,扎實解決好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問題,實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智慧發展、集聚發展,不斷提高酒類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實現酒業的內涵式可持續發展。
▐ 練好“軟”的一手,提升酒業軟實力
進入新時代,模仿型、排浪式的酒類消費正在逐漸消退,面對健康化、低度化、個性化、時尚化、體驗化、社交化的新需求,酒業既要有“硬”的一手,更要有“軟”的一手。“軟”的一手,即指針對軟需求,實施軟制造,提升軟價值。有經濟學家給出了“軟性制造—軟需求—軟價值”的公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其實,軟需求主要指人們精神體驗層面的需求;軟價值主要指產品科技創新和品牌附加值所帶來的價值;軟制造主要指以滿足軟需求為依據、以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為核心、以實現軟價值為目的新制造業形態,柔性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定制化服務都與此有關。茅臺酒,即是這三“軟”的典型之一。
練好“軟”的一手,酒業宜努力實施以下幾點:
● 一是弘揚酒文化提升軟形象。酒是文化的載體,消費者喝的是酒,體驗的是文化,品味的是情感。中國的白酒、黃酒乃至葡萄酒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亟待我們全力發掘、深度總結、精煉提升。通過對酒文化的提煉推廣,使我們中國酒既有陽剛之氣,又有陰柔之美,提高親和力,改善酒的形象。日前,有業內人士提出:“通過中國白酒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要落地匠心精神、打造中國精品制造新理念。”近年來,茅臺、瀘州老窖、汾酒、五糧液、紅星等白酒釀造技藝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應打包進入“中國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酒文化的問題上,要突出共性形成合力。
● 二是創造新業態實現軟價值。首先,要加強對市場的調研細分,把握酒類消費的現狀與未來,既善于滿足和迎合需求,又敢于引導和創造需求,并以此構建自己的產業鏈、供需鏈、價值鏈,形成以軟制造為特征的新業態。其次,要加強柔性化設計定制化服務,著眼于酒類軟需求,產銷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奇特優產品,實現軟價值。再次,酒業要加強自主創新,以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附加值、厚植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創新創造的核心。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同時加強對自身專利的申請與保護。最后,要加強對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對軟實力而言人的因素更是第一位的。誠如專家所說,軟性制造所蘊含的新模式、新理念就是“用智慧創造財富,用體驗實現價值”。
● 三是重塑酒品牌增強軟實力。5月10日作為“中國品牌日”,體現了國家對品牌建設的高度重視。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品牌作為無形資產是軟實力的首席代表,但能在國際上叫得響并被主流消費人群所接受的中國酒類品牌不多,因此打造中國名牌的酒類方陣任重道遠,重塑中國酒類品牌的形象刻不容緩。重塑酒品牌要以質量為根基、以文化為內涵、以創新為核心、以開放為路徑,擦亮中國酒類品牌的金名片。
總之,硬實力與軟實力缺一不可且相互促進,才能合力推動酒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