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啤業產銷量出現0.96%降幅,打斷了連續24年的量增慣性,引來業界諸多的猜疑。國產啤酒市場情緒沮喪,進口啤酒卻恰恰相反,進口啤酒銷量去年上升幅度超過了85%。
國產啤酒的出口量也被甩出一條街。去年國外啤酒進口量達到33.82萬千升,遠高于啤酒出口的25.8萬千升。這意味著,近十年來,我國出口啤酒量首次被進口啤酒超越,啤酒進出口“順差”變成了“逆差”。
進口啤酒連續三年出現爆發式增長,增長幅度從2012年的71.44%到2013年的65.6%,再到去年的85.59%,三年累計增長了426.81%。其中,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成為進口啤酒的絕對主力,特別是啤酒強國德國,一國的進口量就占據整個中國啤酒進口量的一半以上。2014年,德國向中國累計出口17.34萬千升,激增57.40%。
以德國啤酒為代表的進口啤酒量的大幅激增,象征著當前中國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強烈追求。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提升,當下中國消費者對中高端啤酒需求驟增。此外,當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再滿足國內大部分啤酒的淡爽型口感,他們轉而青睞消費德國、荷蘭等國家醇厚型特色啤酒的口感,市場需求生變,正是進口啤酒增長的大動力。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近年來的國產啤酒文化缺失,造成了消費者的刻板印象,這也間接推動了進口啤酒的增長。至今,很多消費者仍然認為“德國啤酒才是啤酒,中國啤酒不是啤酒”,還有些消費者認為國產啤酒本身就是廉價的。
這里面,除了少部分“崇尚洋貨”的情結作祟之外,更多是被刻意夸大的“德國神話”影響,以至于消費者未能正確認識國產啤酒的文化、國產啤酒的內涵、國產啤酒的價值。
長久以來,德國是一個被國人過度“神話”的國家,尤其是德國啤酒和德國機械,是消費者心目中的奇跡,大量媒體也不經細辨、肆意迎合。
德國確實是個優秀國家,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特別是在制造業方面。德國工人的認真、勤奮、甚至固執和瑣碎都值得津津樂道,但這并不意味著德國的一切都是好的,這里面有人在故意開展“造神運動”以貶低國貨。
最巔峰的德國“造神運動”是“青島下水道事件”。當年暴雨來襲,青島下水道卻無一處積水震驚國人,很多人將之追捧為德國百年之前的完美制造。而事實上,1914年德國只修繕了青島3%的管道,后期的“下水道”奇跡,更多是國人自己的創造。
德國啤酒品質確實優秀,但并不意味著國產啤酒就落于下風。事實上,中國啤酒業早就發展成為國際化產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品質早已國際化,甚至我們的特色產品和產品口感至上理念,比德國啤酒更有優勢。我們何須無視事實“自黑”國貨,以長他人之威風?
在不貶低奚落國產啤酒的同時,我們確實該審視一下自身的發展。國產啤酒在追求高速增長的時候,是否可以告訴消費者啤酒是什么,什么樣的啤酒才好喝,國產啤酒的特色是什么?讓消費者更懂啤酒,更懂你的啤酒,國產啤酒必會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