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網絡時代病毒式的傳播。制造一個網絡謠言成本很低,傳播一個網絡謠言成本更低,而消除一個網絡謠言產生的不良影響所用成本往往是巨額的甚至付出巨額成本仍然無法消除影響。
回顧這些年來,從QQ空間到人人網再到微信朋友圈,同樣的謠言每天都有人在轉發,如肉毒桿菌的娃哈哈、多足多翅的KFC用雞、禍國殃民的金龍魚等,而在酒水行業同樣充斥著半科普、半新聞的謠言,如領導人只喝醬香型白酒,中國白酒90%都是酒精勾兌等。對于此類謠言,無論是酒企員工、媒體從業者,還是白酒經銷商等酒水從業者,往往只能做到“止于智者”,卻不能去制止謠言的進一步傳播,甚至戳破謠言。
酒業謠言
回歸謠言本身,誰在制造謠言,又是誰在傳播謠言。謠言制造者,無非是剛剛進入酒業的外行人,他們有知識,有圈子,自以為掌握了酒業的核心機密,以“野蠻者”及“革命者”的姿態來顛覆這個傳統行業,就像顛覆家電、手機及圖書行業一樣。
誰在傳播謠言?第一撥人是那些進入酒業的外行人,他們試圖以揭露行業潛規則的姿態攪亂行業的生態,然后以自己的游戲規則重新組建新的生態,卻未曾想淹沒在這個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行業中;第二撥人是那些只以謀利為目的的酒水行業從業者,他們見到謠言中有些內容對自己的生意有利可圖,于是加速謠言的傳播;第三撥人是新媒體從業者,他們見到謠言的內容傳播很廣,在微信公眾平臺動輒破十萬,于是紛紛轉載,打著科普的旗號為自己的平臺博出位,于是我們經常見到餐飲、家具甚至建材行業的平臺也在為酒業“正名”。
這些摻雜謊言的科普謠言,恰如眾蟻噬堤,讓公眾越來越看不懂這個曾經熟悉的酒水行業,長此以往,國內白酒的市場勢必會讓給國外葡萄酒、啤酒甚至烈酒。如果我們想抵制并戳破謠言,必須讓每一個賣酒的人都懂酒,也就意味著“打鐵尚需自身硬”。對于酒水而言,基本的釀造知識、白酒的主要香型、風格特點,還是很容易被人熟知。在掌握豐富的白酒釀造、品鑒等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明確香型僅僅是白酒風格的不同,不能就此定品質優劣。不同的香型,吸引著不同地域、年齡段的受眾群體,不能因此來推斷出哪些香型適合哪些地區、哪個年齡段的人。白酒,就是白酒,而不是“靈丹妙藥”,任何時候都是過猶不及,而非“養肝護肝”。
當筆者踏入酒水行業的時候就明白一個道理:自己不能改變酒業的陋習,只要堅持酒業的正能量,努力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行業因你變得美好了一點點。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就像日漸下行的酒水行業,沒有一個從業者覺得自己有責任。標王秦池倒下的時候,波及的卻是整個魯酒;酒鬼躺槍塑化劑的時候,影響的卻是整個酒水行業。如今,網絡上關于酒水的謠言有很多,酒水行業從業者不該無動于衷,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戳破,去制止。
一個誠信的行業,自然會衍生出誠信的交易規則,反之亦然。有行業,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