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搜狐財經名為《南陽一白酒業務員遭競爭對手毆打,警方介入調查》的文章被業內人士刷屏。一時間,譴責聲起。不論市場競爭層面采取怎樣的措施,打人終歸是不對的,因為這已經超越了商業競爭本身,觸及法律與人身安全問題。
回歸到事件起因,“打人”的背后,是一場正在開展的淡季終端搶奪戰。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在“淡季做市場”的行規下,一場搶奪終端的“戰爭”也越來越激烈。大排面陳列、某個價位獨家壟斷陳列、下架某個指定品牌、產品置換等等招數層出不窮,被很多酒企廣為采用。
01、被熱轉的“打人”事件
5月18日上午,家住南陽的某白酒品牌業務員陳豐云接到終端打來的電話,告知其負責的白酒品牌的展柜正在被競品銷售人員進行下架。
接到電話后,陳豐云來到了位于內鄉縣三里橋的煙酒店,恰好碰到了這位員工正在下架她的白酒。在于對方爭執過程中,對方突然揮起了拳頭狠狠的打了陳豐云,陳豐云怕對方跑了,死命拉住對方,在其過程中,她的頭部又“吃”到不少拳。
根現場記者報道,這起沖突源于新野縣兩個白酒品牌的爭鋒——2017年3月起新野縣涉事的該品牌經銷商就在該縣不斷散布其他品牌的負面信息,并且宣稱自5月起店內只要不賣其他白酒品牌即贈送電動車一輛,5月14日,該品牌經銷商開始在餐飲店內一對一調換其他白酒品牌產品。
據文章介紹,在其下架其他產品的過程中,還曾出現其他品牌業務員被該品牌人員用面包車強行撞開,不同人員輕微受傷的情況。截至目前,在新野已經下架了其它品牌白酒累計門店58家,某白酒品牌700件。
02、新聞的背后:終端投入戰
此類事件被媒體報道的很多,作為行業人士,可想而知,實際發生的更多。
這則事件的背后,揭露酒類行業兩個比較“有效”的競爭手段。
一是搶海報、搶陳列、搶貨架,簽訂“排他性的陳列協議”,下架指定品牌或者自身價位的所有品牌,成為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
另外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產品置換,在上述這個事件新聞中也有提到,正是因為下架了對方的品牌才導致大打出手。以本品置換競品,然后“低價出貨”,這種做法往往讓對手很難還手,特別是組織更強的暢銷品,終端愿意換,很快打亂對手的市場,對方只能忍耐。
特別是低端酒,以上方式被廣為采用。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低,大排面加上大促銷,這種做法往往是有效的,這種手法被玩了很多年,到最后主要看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