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酒記者陸續收到消息,很多名酒廠開始或者正在取締異地生產線,消息人士告訴記者,主要的原因是合作中間出現了很多無法管控的問題,時間越長雙方的分歧越大,甚至出現不合規生產,私下生產的情況。
對于“異地建廠”這件事情,白酒行業一直是諱莫如深,因為在大眾消費者的心里,釀出好酒有一個重要的參數就是環境。如果換了個地方,是不是還是那個味道很讓人懷疑。
雖然實際上很多名酒廠的異地建廠都是灌裝廠,并不牽扯到釀造環節。只是這事情很難和消費者解釋清楚,或者壓根沒有必要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硬幣的另一面是,異地灌裝,可以在稅收、運輸成本等環節享受極大的成本優勢,而且也可以很快獲得當地政府的支持。因此,很多酒廠早早就大膽進行了嘗試,比如瀘州老窖的華北基地、沱牌在邢臺的技術輸出基地、全興在新津的授權生產基地、五糧液的技術支持企業永不分梨、五谷春等等。
2013年8月,瀘州老窖華北基地在鹿泉奠基開工,石家莊副市長、鹿泉市市長市委常委悉數出席。后來,瀘州老窖華北基地紀念酒面市。
2013年8月,五糧液2.5億投資河北永不分梨酒業,2014年7月,五糧液出資2.5億收購河南五谷春52%的股份。
2016年3月,媒體報道,邢臺市沙河集中開工的項目中,就有沱牌的分裝線項目。
更早之前,全興在成都新津縣余波酒廠簽訂合作協議,授權生產全興醇系列產品。后來協議到期之后,余波酒廠繼續生產,由此還誕生了公安部親自督辦的“12·22”特大假冒注冊商標案。2015年8月,這一案件被邢臺市公安局告破,據河北法制網的披露,當時邢臺警方查獲了很多的假冒產品,涉案金額高達2500多萬元。目前該案仍然在進一步的偵辦當中。
這起事件,也許只是異地灌裝模式比較極端的案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異地灌裝,作為一個硬幣的兩面,帶來諸多益處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嚴重的風險。在食品飲料很多行業存在的異地灌裝模式,會不會是一場錯誤的試驗?
名酒與區域白酒的較量
白酒對于地方政府的意義很大,“當好縣長辦好酒廠”曾經隱喻著酒廠對于地方政府的重要性。而翻開今天白酒上市公司的財報,按照地方政府持有的股權比例大概估算,都可以算出來地方政府原來才是白酒行業的老大。
進茅臺五糧液洋河三強的地方政府占比,在市值上都已經占據了白酒行業大半江山。如果再盤算下稅收,作為地方納稅大戶,酒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白酒的格局版圖中,全國性名酒一般在200元以上的高端價位,地方白酒主銷一般在百元左右的中檔價位。無一例外的是,全國性名酒在中檔以及中高檔價位上在各個區域都遭遇了激烈的競爭。地方酒憑借“在地化”的優勢,用深度的營銷模式,高強度的市場投入,幾乎能夠壟斷當地市場。
而全國化白酒與地方白酒的競爭,如何打入地方酒的根據地,一直是名酒廠思考的命題。
于是,與當地的酒廠或者酒商合作,落地灌裝線,獲得當地政府的支持,降低成本,復制一個地產酒,成為策略之一。
只是現在看,這種策略受到的挑戰壓力很大,幾乎沒有一個名酒廠通過這一方式獲得大范圍、可復制的成功,當地地方酒依舊強勢。
靠近市場與靠近工廠
與名酒廠靠近市場相比,還有很多地方酒靠近“工廠”的建廠。四川的邛崍,是一個被酒行業廣為知曉卻又很少提及的產酒地區。有著“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之稱的邛崍獲得了兩個“金字招牌”,國家質檢總局、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酒業協會,曾先后向邛崍頒發了“中國白酒原酒之鄉”的牌匾。
這個地方有著得天獨厚的釀酒條件,也吸引了很多的酒廠在此設廠生產。還有很多的企業,選擇了靠近“工廠”設置分廠。這些地區還有著包裝、設計、防偽等成熟的配套支持。
更多的企業,還是選擇了靠近市場。稻花香是白酒企業中比較敢于投資建廠的品牌。曾在重慶、黑龍江、湖南津市、河北成安等地先后設廠。
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特別是低檔酒企業。這種方式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也能夠更好的獲得當地政府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如何管控
公安部督辦的“12·22”特大假冒注冊商標案中,“假冒”的“全興醇”系列產品就是來自于之前全興授權生產的“余波酒業有限公司”。這個公司之前是全興委托加工廠,2012年、2013年曾有合作。
合作中,類似生產量,收費模式等諸多無法管控的問題,導致全興在合約到期之后沒有選擇續約,但是余波酒廠在沒有得到全興授權的情況下,繼續生產并對外銷售,構成了假冒侵權行為。
重慶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微酒記者,當時代理了廠里生產的產品,但是分廠隨意開發產品,甚至和主導產品長的很像,廠里也沒有限制,導致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更重要的是擦邊球的產品太多。
一場冒險的試驗
從結果看,名酒的異地灌裝在河南、山東、河北等開放性的市場獲得了一定的收益,特別是當地的支持,更好的貼近市場,獲得當地的支持。對于低檔酒而言,這或許是一種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但是對于中高檔白酒而言,這一模式并不一定奏效。
更重要的是,名酒與當地白酒的落地競爭,更多的不僅僅是成本問題。更是對當地根據地市場的組織和模式投入,甚至背后的機制驅動。
對于地產酒而言,這唯一的根據地至關重要,是生死之戰。全國化名酒的落地,更多的還是在要營銷的隊伍落地,組織模式上采取更加深度的策略,異地建設灌裝廠,也許只是一場名義上的“本地化”,一場冒險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