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內有一個說法:“進口葡萄酒價格俯沖,將會給國產葡萄酒造成巨大威脅,因為進口葡萄酒價格一旦低于80元零售價格,將會分割國產葡萄酒的主流市場。”對于此種說法,筆者不敢茍同。
2014年,葡萄酒行業出現了階段性過剩,因此價格戰在所難免。但是,國產葡萄酒并非處處挨打,其實有不少應對之法。
從消費者層面看,過去那種只買貴的,對口感品質不太了解的消費者而言,進口葡萄酒價格降低并不會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因為他們只是品牌的擁躉者,而且國際知名品牌里有假貨、水貨干擾,原來消費中高端進口葡萄酒的消費人群一下接受低價進口酒存在較長信任過程,況且他們本身也不是國產酒的主流消費人群。
另外一批對葡萄酒非常喜歡的消費者,他們本來就是在特定渠道購買葡萄酒的,有的還是“海淘”、“海帶”一族,本來他們也非國產葡萄酒的主流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的商業品牌酒而言,如奔富(Penfolds)、卡思黛樂(Groupe Castel),終端價格降低了,雖然有利于消費者,但是由于價格體系被破壞,他們面臨渠道的反作用力很大,經銷商對他們的積極性降低了。
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強項是擁有品牌和運作品牌,短板是推廣能力不如進口葡萄酒,特別輸在體驗式營銷能力上。因此,國產葡萄酒廠家,如果能夠提升自身推廣能力的短板,同時注重性價比,實行錯位競爭,完全有可能在與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扳回一局。國產葡萄酒企業應該以強品牌+強推廣營銷組合,應對進口葡萄酒企業的弱品牌+強推廣營銷組合,相信有更多獲勝的幾率。況且,隨著一批實力不夠的進口葡萄酒商的出局,原來效力于進口葡萄酒企業的一批營銷、培訓、策劃的人才流失出來,給國產葡萄酒企業更多的選擇機會,只要能吸納一批這樣的人才,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學習曲線會極大提升。
此外,大多國產葡萄酒企業還有一個優勢,圍繞酒莊(酒廠)所在地區,只要精耕細作,整合天時、地利、人和,總會形成一個根據地市場,以根據地市場為依托,還可以輻射周邊市場。而進口葡萄酒企業更多是游擊作戰,缺乏核心市場,抗風性能力較差。
因此,筆者認為2014年對于國產葡萄酒企業而言,更多的是機會而非威脅。當下的市場泡沫被擠壓,擠壓的是產品老化、價格虛高、機制落后、渠道透支的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市場,而新的企業將迎來彎道超車的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