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初至,賣場內的啤酒區域已顯露出繁忙態勢,啤酒促銷堆頭旁出現了一批批駐足觀望、計算價格的消費者,商城導購員們忙著補貨上新,另外,隨著俄羅斯世界杯臨近,與足球賽事相關的活動海報和宣傳物料也在最近悄然登錄各終端,為今夏的啤酒市場增添了營銷氛圍……
那么,在經歷了2017年進一步產能調整、產品升級及價格抬升后,國產啤酒品牌又面臨著怎樣的競爭格局?
緩沖區“消失”:國產啤酒直面兩大戰場
啤酒行業的競爭格局中,“2元”之間便是價格帶區分,甚至演變為眾多品牌難以逾越的屏障,在壓榨程度更為激烈的啤酒市場交鋒中,企業的每一次抉擇都不容閃失。
在成都某賣場記者看到,金威啤酒、雪花、嶗山、青島啤酒的低端主銷產品占據著堆頭的醒目位置,這種以低價為賣點的商場促銷活動依舊吸引了大批消費者駐足,但與此同時,某韓國進口啤酒和科羅娜也被列入促銷陣營,優惠后價格在10元以內,進口啤酒如今也不再高高在上,更接地氣的售賣策略加深了消費者對啤酒品質的新認知,市場培育進一步加強。
在陳列區,在6元區間的國產啤酒大軍較之去年有明顯的“縮水”,而在8-10元帶,在此價位區間一直較為強勢的嘉士伯、百威經典裝產品身邊多了許多“新面孔”,一批國產啤酒升級型新品(500ml)開始與之展開直接較量,例如雪花概念系列。另外,在個別區域表現突出的“日系雙雄”也在分享著這一區間的市場蛋糕。
不久前青島啤酒的一季度報顯示,旗下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和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取得同比增長6.9%的成績,這在其終端的陳列表現上能夠得到應證,然而它們對應的競品也同樣強勢,因此接下來的增長軌跡仍不容樂觀。
另外,記者發現相對過去較為紛雜的進口啤酒區,一批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進口啤酒品牌經過幾年的市場洗禮,也逐漸篩選出口碑和市場接受度較高的品牌(瓦倫丁、奧丁格、福佳等),他們作為國內消費者較早接觸的“啟發口感”類產品,如今在價格上也愈發親民,加之時常進行的促銷活動,讓它們成為8元區間成為國產啤酒高端化道路上的“攔路虎”。
數據顯示,今年1-3月國內市場累計進口啤酒數量為14.94萬千升,同比增長26.8%,涉及金額約10.55億元,同比增長33.7%。同樣今年一季度,國產啤酒累計產量903.9萬千升,同比增長1.3%......
從進口啤酒今年來勢洶洶的走向來看,國產啤酒將繼續和這群“入侵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如今進口啤酒從2011年的6.7萬噸已經增長到了今天的71萬余噸,雖然僅占國內市場份額的約2%不到,但在終端對國產啤酒產生的沖擊不容小覷。
修煉內功:國產啤酒的爬坡仍需時間
行業評論員朱丹蓬曾表示:“中國啤酒產業的同質化程度非常高,無論在產業端還是渠道端,中低端啤酒產品的利潤都已經見底。”于是2017年以來,在青島啤酒、華潤雪花帶領下,國產啤酒數次提價,整體提價幅度在10%左右,除了抵消由于同期以來原材料端的價格上漲帶來的運營壓力,更為重要的則是在此過程中重新塑造產品體系,圍繞高端、超高端開辟新的戰場。
許多國產啤酒品牌的升級謀劃早在幾年前便陸續展開,直接表現在一系列定位高端的國產啤酒新品相繼面世,在如今行業高集中度的大環境下,巨頭們的強勢布局使得市場從過去的6元戰場邁入到8元爭鋒時代,并繼續向10元以上價格帶將發起戰略沖鋒。在今年一季度報告中,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珠江啤酒的利潤增長明顯,這跟其品牌結構優化密不可分。
另外,隨著國內啤酒市場大刀闊斧的整合基本告一段落,在集中化趨勢加強的大環境下,啤酒巨頭們去產能步伐加快,在主動關閉一批中小規模工廠后,轉而謀求“量與利”的協調,尋求高質量增長,比如雪花啤酒提出的2018“大決戰”戰略中,“有質量增長、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就被視為戰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