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貨半年了”——這是目前很多醬酒渠道商面臨的尷尬局面。
“只要有貨就不愁賣,問題是無貨可賣。”一面是火熱的醬酒行情,只要有貨就不愁賣;一面是上游廠家斷貨、延長發貨周期導致無貨可賣的尷尬。
近日,有大量品牌開發商和經銷商向酒業家反饋,部分大牌醬酒廠家向下游供貨周期明顯拉長,開發商以及一級經銷商斷貨時間1-3個月的情況比較普遍,有些甚至斷貨期長達半年之久。
面對上游供貨周期拉長,在貨源上被“卡脖子”的開發商和經銷商該如何應對?
01、供需矛盾凸顯,一二線強勢品牌供貨周期明顯拉長
在斷貨長達半年之久后,當前某一線醬酒品牌的開發商華友(化名)終于有望在本月底迎來45噸現貨,這讓華友很激動。
與此同時,華友也表示雖然有45噸,但是預計一個月內就售罄了,接下來什么時候再有貨自己并不確定。他說:“供不應求是個問題,(對現貨)極度饑渴。”
像華友這樣比較單一做一個品牌的開發商如果長時間無貨可賣,除了跟下游客戶不好交代,還將面臨更深層次的運營問題。
華友就向酒業家透露:“公司運營成本很高,貨不夠賣很頭疼。”
一些開發商和經銷商表示,強勢的品牌市場需求量都很大,但是貨源不足,暫時沒有辦法解決,很著急。
目前擁有釣魚臺酒、珍酒等大品牌開發產品的廣東某大商向酒業家表示:“目前我們也是缺貨的,其中一款產品上月到貨5000件,目前只剩1000件不到,這還是在我們控量的情況,太供不應求了。”
該人士表示雖然目前還有少量現貨,但是下一次廠家什么時候發貨還不能確定,心里沒底:“沒貨賣就意味著少賺很多應賺的錢。”
“我們所開發產品的火爆程度遠超預期,去年10月就已完成年度銷售任務,并出現缺貨現象。”某知名醬酒品牌開發商李明(化名)向酒業家表示,“出現缺貨后我發現酒廠的基酒供應出現問題,原本應在12月底進行的罐裝,一直等到1月中旬基酒才運至倉庫,導致市場斷貨3個月之久。”
斷貨的不僅限于茅臺鎮核心產區的酒企。酒業家獲悉,多家知名酒企不同程度出現了斷貨現象。
深圳酒商劉光巾是四川某大牌醬酒品牌的經銷商。他表示,自己所代理的產品于4月份已經停貨,至今廠家也還沒說什么時候可以重新發貨:“目前庫存很少,而且不敢向外出貨,因為不知道廠家下次再發貨會不會調整政策和價格。”
同時,劉光巾還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今年的醬酒庫存量都在終端煙酒行或小煙酒行:“下面拿貨很積極,因為他們覺得萬物(所有醬酒)皆漲(升值)。”
這樣的觀點得到一些業內人士的認同,該人士表示,目前開發商以及一級經銷商手上是沒什么庫存的,庫存主要壓在了終端。
02、基酒緊缺只是其一,系統性的問題導致大面積缺貨
有行業人士認為,在渠道層面,開發商、一級經銷商對醬酒的投入本來就很大,資金成本很高,如斷貨的局面長期存在,將會給渠道商帶來系統性風險,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渠道商對醬酒的信心。
從酒業家調研的情況來看,目前市場對于一二線品牌醬酒的需求量很大,而這些品牌也成為斷貨的主力。
權圖醬酒工作室創始人權圖表示,醬酒的持續火熱加劇了產業供需矛盾,當前優質醬酒的供應缺口高達20萬噸左右:“醬酒現有產能只能滿足市場需求量的2/3。”
事實上,醬酒上游供應鏈的緊缺2020年便已經初露端倪。
很多業內人士將斷貨的主要原因歸結于基酒不足。
知名酒評人周山榮估算,作為全國醬酒最為重要生產基地的仁懷產區總產量數年來一直停滯不前,2019年實際產量約為20萬千升、預計2020年醬酒產量不超過20萬千升,2021年仁懷產區的醬酒產量仍維持在20萬千升左右,其中傳統醬酒產量不超過10萬千升。
但是基酒企業卻表示不背這個“鍋”。
行業觀察人士鄧波向酒業家表示,醬香酒基酒短缺與斷貨關系不大,斷貨本質不在于企業的產能的多與少。
鄧波的理由是,醬香酒的基酒短缺是常態,但是基酒短缺并不意味著市場就一定要斷貨。如果企業的生產計劃做的好,招商節奏把握好、市場管控的好,那么是不會頻繁出現斷貨情況的。
鄧波指出斷貨可分幾個方面:首先是廠家沒有規劃好,其次是經銷商賣貨沒有按照計劃進行,尤其個別經銷商按照過去走量的模式操作醬酒,導致一放開就斷貨的尷尬。
鄧波說:”出現斷貨,整體還是市場管控的問題、節奏控制的問題、各方平衡的問題。”
對此,劉光巾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目前無論大小醬酒廠都在大力招商,但是很少考慮自己的情況,先把經銷商圈來、把款收了再說。這樣的大步快走的方式勢必會打亂生產端的節奏和計劃,導致斷貨、發貨周期拉長。
劉光巾說:“從大廠思維來理解,斷貨應該是新常態。現在滿大街的開發商產品其實毛率并不高,卻對廠家的基酒消耗極大。這樣下去會傷害到品牌自身,對廠家是反噬。”
酒企層面,也表示出無奈。
不少酒企向酒業家透露,此前從來沒經歷過像如今這樣瘋狂的醬酒熱局面,所以在市場需求量大量爆發時,生產保障能力不足,比如灌裝線生產不過來,包裝、物流等環節出現問題等。
酒業家發現,灌裝能力不足、包材供應不及時可能比產能不足更容易影響廠家的發貨周期。
茅臺鎮某大型酒企,其產能和基酒儲備都排名靠前,能穩定供應,但是卻被包裝生產線“卡脖子”了,導致成品無法及時出廠。這樣的情況直到最近才有望解決。該酒企一位工作人員向酒業家表示:“我們新修了一萬平方的包裝車間,馬上可以投入使用。今后12條生產線將開足馬力生產,保障供應。”
其實就連茅臺系列酒也曾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2020年1月14日,貴州茅臺醬香酒營銷有限公司發布《致歉信》,表示由于產能、基酒、包材受限,多款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仁酒、貴州大曲無法按需供應。
因此,基酒不足只是導致廠家斷貨的原因之一。而整個供應鏈每個環節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才是導致大面積斷貨的系統性問題。
此外,還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就是有酒企將主動斷貨、控貨視為營銷和市場管控的手段之一。
在智邦達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張健看來,目前醬酒企業一邊漲價一邊控制發貨節奏:“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去年底大家都開始這個套路了,醬酒開始學習名酒的做法,同時因為本身稀缺故事講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03、避免“卡脖子”,經銷商多品牌運作
深圳某超商在一線醬酒品牌開發的一款產品異;鸨,但是該產品目前斷貨時間已長達5個月之久。
鑒于目前的情況,該企業負責人向酒業家表示,目前正在積極接觸其他廠家,希望補充新的產品,從而能夠穩定的向下游經銷商供貨。他說:“公司目前在醬酒板塊實行多品牌運作,防止單一產品出現廠家斷貨現象,從而被‘卡脖子’。”
其實上述超商的出發點是很單純的,進行多品牌運作只是為了保證自己以及經銷商有酒可賣。酒業家從該負責人列出的下一批計劃合作的酒企名單發現,其傾向與品牌影響力并不是很強,但是又有充足基酒儲備的廠家合作。
隨著一線品牌對于開發商的門檻提高以及自身供應能力的原因,今年以來二三線品牌迎來了貼牌潮。
業內人士認為,在渠道層面,長期斷貨,或者廠家發貨周期很長,這會影響經銷商的積極性。而如今的行情是,經銷商覺得無論賣什么醬酒都能掙錢,一個品牌沒有貨,馬上就會轉向貨源足的品牌。
一個比較明顯的例證是,過去主營兼香的貴州平壩酒廠,今年一季度醬酒業績也同比大增300%。這讓該公司大踏步的將企業年度銷售目標定到了2億元。
對此,張健認為,一線品牌大面積斷貨反而增加了很多二三線品牌的機會:“現在是二三線非常好的窗口期,今年強二三線品牌表現都比較強勁,比如安酒、丹泉等。”(原標題:部分醬酒大牌斷貨成為新常態,經銷商煩惱該如何破?丨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