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或許都是客觀公正的,但媒體人一定會有自己的情感。
在酒類媒體時,開專題會時總少不了探討洋河;O2O項目推廣時,也總會聽煙酒店老板談起洋河;操盤互聯網白酒項目時,外行人也總是喜歡拿洋河來說事。總之一句話,洋河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行業內外談及白酒必談的品牌。
說起洋河,感情還是蠻復雜的。
白酒的市場此消彼長,在行業調整期,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其中洋河的強勢崛起,從市場上直接端掉了不少人的飯碗,有酒企,也有經銷商,還有媒體人。每逢與這些朋友們的聚會,他們總會樂意傳播洋河的花邊新聞,即使是道聽途說,話語里面隱隱有著恨意,因為洋河的闖入打破了很多人的“夢想”。聽得多了,自然對洋河有些偏見,加上某些協會某些領導一直在強調“魯酒復興”,通過營銷戰、質量戰狙擊省外白酒的“入侵”,作為地地道道的山東人,在剛入行時總要對外來酒企先“恨”一把,這些酒企太壞了,嚴重影響了山東酒企有條不紊的發展。后來,某些協會某些領導(同一批領導)同時在強調魯酒一定要往外走,比如拓展江蘇、河北及安徽等山東臨近省份,后來筆者就不太明白了,魯酒往外走是不是和蘇酒、冀酒及徽酒來山東拓展一樣,都算是“入侵”?市場的事情應該交給市場來角逐,而非以區域情懷來“挺”或“貶”。
在某行業網站擔任執行主編時,有家縣級酒企的老板向筆者爆料,說某酒企在濟南市場慘敗,人員紛紛辭職,濟南辦事處準備撤銷。恰巧筆者與該酒企有交集,就給酒企辦事處主任打電話核實,發現該酒企正在全力攻占向我爆料酒企根據地市場,以巨大的財力、物力、品質及資源將縣級酒企在市場上擊潰,故而有了縣級酒企老板的“爆料”。這些年,經歷過某酒企MBO爭奪戰、上市公司并購區域代理商等,很多時候新聞的真真假假是很難以判斷的,如果沒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很容易圍觀之后以訛傳訛。
最早接觸洋河的時候,是2012年從事酒類媒體記者時,對洋河有了初步的了解,口感綿柔,勇于創新,通過消費者盤中盤及后備箱工程向很多省份拓展。有個大商曾告訴我,洋河級別不算高的業務員手中都掌握著上百萬的宴請資金,比方說我請人吃飯提前給洋河報備,喝洋河海天夢,這頓飯洋河可以給我核銷。對于剛入酒水行業的筆者來說,這是很震撼的,這談不上惡性競爭,只能理解為市場競爭的殘酷,能玩到最后的肯定不是沒有特色的中小酒企。
接觸洋河,僅僅是從微博開始。
微博,像一個虛擬的廣場,不管你是否在聽,總會有人在說。由于從事酒水行業,自覺不自覺的就會關注很多酒企的微博賬號,接觸時間久了,發現很多酒企的微博賬號是交給第三方的公司在打理,洋河是自己的專屬員工在操作,而且玩得還不錯,底線是不出格,讓人挑不出啥不是,不像有些酒企從不回復任何人的留言,數據也是假的一腿。當時筆者腦海中冒出一個想法,洋河是個了不起的酒企,見微知著,一個百億級企業,在如此細微的事情上,都能有專業的人在維護,那它在其他方面肯定表現的也不俗。
后來與洋河的品牌部、市場部及電商部等多有交集,愛廠如家,打心底喜歡洋河,最起碼筆者的觀察是這樣的。在很多中小酒企,員工或許更像個純粹的人,和級別無關,把企業僅僅當成謀生之處,總認為自己是憑本事吃飯,對企業的感情并不深,這或許與管理制度無關,但肯定與文化有關。
后來與洋河股份的編輯有過短暫交流,而后與部分員工有過交流,后來與很多準備應聘洋河的網友進行過頻繁交流,或許真就像在洋河封藏大典上看到、聽到的那樣,員工的歸屬感很強,洋河的創新、營銷及落地能力很強。如果能夠堅持如此,恐怕白酒前三的格局還得變,而且也許就是五年甚至三年之內的事情。
后記
不要看他說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不要看他某天說什么,某天做什么,要看他每天說什么,每天做什么。世界上最難得可貴的是堅持,最最難得可貴是堅持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讓所有人喜歡,那是人民幣,讓討厭自己的人不討厭自己,讓不討厭自己的人開始喜歡自己,讓喜歡自己的人愛上自己,或許這才是洋河的過人之處。
我們生活在一個好玩的世界,精彩的結果往往都是非計劃的產物。
【備注:本文不構成買賣股票的建議,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