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節前夕,龍頭酒企紛紛提價。以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為代表的白酒名企集體漲價,在白酒行業“嚴冬期”掀起白酒“弱復蘇”的吶喊之聲。3月,繼春節前不同程度的調價后,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等龍頭酒企繼續提價,引發國內白酒企業紛紛漲聲不斷。據相關人士介紹,此輪漲價是因為前兩年減庫存,各大酒企庫存已經消化的差不多而引起的價格回調到正常狀態,但如果說白酒行業形式有所好轉,則為時尚早。
消費稅將會加速酒企優勝劣汰
白酒消費稅在2009年調整后,就曾引起過白酒業比較大的震動。隨著營改增在5月1日全面實施,白酒消費稅的改革勢在必行。俗話說“煙酒不分家”,這也是繼香煙消費稅上調后,白酒再一次“隨煙上揚”。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員認為,在目前國內白酒調整期,此時進行白酒消費稅改革,向批發或零售環節征收,將會增加經銷商的賦稅負擔,使其處境雪上加霜。而壓力如果回流轉嫁到上游酒廠,對規模性酒企而言,可能尚能接受,但中小型酒企就可能由于負擔過重,而被迫退出市場。
新白酒消費稅初步意向是不再從廠家征收,改為從批零端征收。試點選在海南(沒有酒企),但尚未落地。據悉,目前相關文件尚未出臺,國稅、地稅均有準備,但如何執行并未確定。而且不會全部轉過去,而是一部分在企業,一部分在消費者,因為牽扯到酒企在地方的交稅問題,且國內各地經濟情況千差萬別等諸多因素。
白酒消費稅的轉移,有可能是此輪白酒企業提價的因素之一。而隨著稅收的不斷增加,白酒行業將會出現向大企業、品牌企業集中的現象,這將使得中小型酒企面臨負擔加重,繼而破產、倒閉,直至退出市場。
目前,國內白酒龍頭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稅務籌劃部門,以實時跟蹤稅改動態,以便企業隨勢而動,白酒稅改對酒水生產商而言是個利好。
業內人士認為,向煙草行業看齊,在流通企業征收白酒消費稅,是屬于地交稅,各地方政府會支持外地酒,從而打通地方保護,使得白酒企業能夠獲得公平待遇,有利于酒企跨區域擴張。
過去,白酒是在生產商端征收消費稅。如茅臺產地在貴州,每賣一瓶茅臺都是在貴州收稅,消費者在北京購買茅臺,當地政府只能收增值稅,而不能收消費稅。如果改為從流通環節征收消費稅,則消費者在北京購買茅臺消費,對當地政府稅收是個利好。
而把試點放在沒有白酒企業的海南,也是考慮到稅改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逐年的按照比例向流通環節一步步偏移。
白酒消費稅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而大中酒企紛紛漲價應對,以達成反避稅的目的。國家在調整白酒消費稅的同時,應該對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中低端酒和高端白酒進行區別對待,對前者減稅,對后者增稅,否則,只能再次成為“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經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