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由貼牌、定制及開發產品引發的喧囂聲可謂此起彼伏,先有茅臺突然叫停貼牌定制酒,后有五糧液對“同質化”產品進行深度凈化,4月22日《新京報》關于產品亂象的暗訪又將汾酒推上了風口浪尖,盡管汾酒第一時間站出來指認“假冒侵權產品”,但同樣也表示:“對能夠核實的問題,將大力進行整治、整改”。
如今名酒的一系列舉措不禁讓人深思,那些曾經風光無限且為企業創造相當業績的貼牌、定制及開發產品,如今為何會越來越多地被企業嫌棄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本質上講,這類產品在企業產品矩陣中,更多被歸為“長尾”產品,其“雙刃劍”的認知也由來已久,雖然能夠為企業貢獻相當的業績,但管控不及時很可能傷及企業主品牌。我們且不必去糾結其間利弊,因為對于所處不同境況的不同企業而言,對這類產品的利弊衡量不能一概而論。單就以這類產品本身來看,在“高質量”發展及消費者升級的當前時態下是否還能保持持續旺盛的活力呢?
長尾理論告訴我們:“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但我們認為,未來此類“長尾”產品所面臨的命運很可能是被凈化!
就商業環境而言,長尾理論并非一開始就有。工業時代的邏輯是“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可以通過集中資源來獲得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再加之彼時的市場形態是供小于求,只要有規模、數量就能賣出去,因此產品并沒有長尾一說;而進入IT時代后,信息平臺的建立將分散、點狀的資源有效地連接起來,這時候才真正釋放了長尾的能量,讓那些銷量不大、但數量眾多的產品形成了勢能。然而在進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的今天,市場環境與消費需求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也促使長尾產品隨之而變。
一方面,之于企業而言,實力越強的企業對那些只能帶來短期收益卻無長期戰略意義的產品越發不待見;另一方面,那些能夠更“精”、更“準”地滿足消費需求的產品,即那些小而美、小而優的產品正逐漸成為構建長尾的主力。正因如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拋棄過去一味做大的慣性——工業時代是做大“規模”,信息時代是做大“平臺”,當前則是轉向做深、做透。放在產品上,就是要更深度地賦予其滿足市場需求及企業戰略構建的價值,如果不能做到,那么自然難逃被凈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