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瓶10元廉價酒變成400元洋河天之藍事件,因各大主流新聞報道而被坊間熱議。事件中,檢察院人員發現整個事件中,物流環節存在巨大漏洞,長期利用物流冒以配件、家電之名將大量假酒發向全國的行為背后,是拆包檢查的自律公約的失效。
同樣的行為,也發生在如今野蠻生長的微商、電商中。由于在具體的運營環節相應監管體制的匱乏,大量涌入電商市場的假貨通過這個巨大的銷售網絡向全國兜售。雖也有自律公約,但單純依靠自律形成可靠監督的行為卻在屢次假酒假貨事件中被暴露出問題。
問題一:國內多數電商沒有獨立商檢部門
電商平臺絕對是一個魚龍混雜的聚合性地點,在給大眾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因為渠道、銷售方式等成為假貨最佳的集散地。在電商剛剛起步的那些年,假貨始終是盤旋在電商頭頂揮之不去的烏云。即使到現在,仍然是電商的心腹之患。比如在2015年11月號《福布斯》雜志封面上,馬云時隔十五年再次露臉!陡2妓埂贩饷嬉“不可阻擋”為題,同時副標題卻是“他的建立在假貨上的2000億帝國”。
對于電商平臺上的假貨,馬云也只能無奈地稱“阿里巴巴也是假貨的受害者。”而在具體打假方面,電商平臺一直沒有有效的手段,甚至很多電商都沒有獨立的商檢部門。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直到2015年12 月上旬,阿里巴巴才宣布首次組建平臺治理部,負責電商平臺打假等管理事宜。阿里尚且如此,其他的電商平臺在打假、商檢方面的建設就可想而知了。
更重要的是,電商平臺對假貨的態度一直曖昧不清。雖然假貨帶來了多種問題,但卻在某種程度上也變相促進著電商平臺的發展,為電商平臺帶去利益。而且打假需要投入的人力、資金成本太高,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之下,電商平臺也不愿意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打假中去。面對假貨,電商平臺往往是抱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只有被拆穿后,才采取亡羊補牢的彌補行手段。其實,看似誠懇的道歉,只是電商平臺自己事先不作為種下的惡果而已。
問題二:先漲后降、空買空賣信用監督缺失
除了假貨問題以外,電商平臺在價格上玩的把戲也層出不窮。其中,最被消費者痛恨的當屬先漲后降,甚至已經成為電商平臺的“潛規則”。而將這一舉動玩的最頻繁的時候,當屬雙十一、六一八等所謂的電商大促時段。
比如某電商平臺的某品牌洗發液雙十一前是60多塊錢,雙十一當天則把價格提到90多。再進行所謂的多種優惠活動,降價之后與平時價格相差無幾。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已經司空見慣。甚至為了減少消費者的比價,電商平臺還出了狠招。淘寶此前就把一家比價插件公司告到法院,稱其構成不正當競爭。給出的理由是被告劫持了原本淘寶享有的巨額流量,給原告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價格層面,電商平臺并沒有相對應的監督機制,或者說即使有,威懾力也很弱。早在 2014年,工商總局就約談了阿里巴巴、京東等10家大型電商,要求全面梳理近期網絡商品價格,防范電商用“先漲價后降價”方法虛構優惠促銷。2015年 11月,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公開發布《關于規范網絡零售價格行為的提醒書》,明確表示要“禁止虛構原價、虛假優惠折扣等違法行為”。但這樣不具備實際操作性的舉措,很顯然不足以應對電商平臺先漲后降的行為。
此外,空買空賣、惡意刷單造成的信用問題也在電商平臺上屢見不鮮。暫且不提日常數日即刷成鉆石店鋪這樣事,單是雙十一大賣家空買空賣、惡意刷單的行為就觸目驚心。早在2013年雙十一,貓AK男裝旗艦店的銷售記錄中,由字母和星號組成的數個ID反復購買了該店3999元、9999元等價位的同一男裝幾十單。
空買空賣、惡意刷單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提升電商平臺上賣家的信用度,造成一個個銷量神話,但后續的退貨問題也更容易集中爆發。來自中國行業研究網的一份數據顯示,2.14年雙十一退貨率達25%,部分商家甚至高達40%。其中,全友家私天貓旗艦店近30日的退款率為34.94%,遠比行業均值高出約30%。韓都衣舍和杰克瓊斯這兩家分列女裝與男裝成交額第一位的品牌,退款率高達64.09%和38.25%。
在由數字、信用度等操控一切的電商平臺上,空買空賣、惡意刷單雖然是商家為追求銷量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絕不能因此就縱容。歸根到底,最后損害的還是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而監管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這些行為大開方便之門。如何應對,值得深思。
問題三:虛假宣傳泛濫
電商之所以發展地如此迅速,除了便捷的購買方式以外,層出不窮、觸手可及的花樣優惠活動也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登陸電商網站,映入眼簾的往往就是“秒殺價、一元購、最低折扣、好評率99%、無差評、全網銷量第一”等字眼,十分具有沖擊力。但如果輕信這些夸張的宣傳字眼,就真的被忽悠了。
無論是一般人不可能搶到的秒殺、一元購背后的陷阱,還是永遠都有的最低折扣、刷出來的好評率99%等,其實不過是一場虛假、夸大宣傳的游戲而已。為的就是制造各種爆點,以吸引消費者關注。至于材質造假、參數虛標等,就更加“正常”了。全棉服裝里含有其他材質、真絲圍巾里面沒有真絲、攝像頭像素玩文字游戲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案例。
去年十月份,工商總局發布《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以詳細的條例為依據,嚴打各種虛假宣傳行為。只是面對電商平臺的糟亂,并沒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缺失自律“假酒事件”將如野草
“假酒事件”雖然已經被偵破,但如果物流行業沒有深刻反思,最終還會有其他的“假酒事件”出現。電商出現如此多的問題也一樣,如果不能在自律上做得更好,問題也會如野草一般層出不窮。就目前來看,現行的監管方式主要依靠工商部門的力量,主要通過舉報、專項行動等方式履行監管職能與義務。但與傳統的線下市場相比,電商市場已經發生本質變化,使得工商部門對電子商務市場監管力不從心。
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柴躍廷就認為,相關部門無法進行適時、精準監管及相關的統計分析工作,難以制定與出臺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那么問題來了——在政府部門尚不能對電商平臺和賣家進行強有力監管的當下,如何保證問題不再出現?
實事求是地說,電商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不能被眼前的利潤蒙蔽,必須加強自我監管的意識。并加大投入,努力斬斷問題出現的根源。只是,有幾家電商會心甘情愿這樣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