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集團再度啟動新一輪品牌“瘦身”計劃。日前,微信公眾號“茅臺時空”發文稱,當前,茅臺集團正組織各酒類子公司對現有品牌、產品和經銷資源進行全面清理和評估,確定長遠保留品牌和過渡期品牌,確保到2023年底建成完善的“1+3+N”品牌體系。
文章同時提到,茅臺集團督促子公司制定2021年品牌瘦身規劃,打造大單品,逐步淘汰業績低下的品牌,控制品牌產品數量,鼓勵子公司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力爭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停用集團LOGO工作。
“茅臺集團這個舉措是非常及時且正確的。”酒業營銷專家、酒業分析師蔡學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茅臺品牌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并且是區域名片,規范集團品牌管理及使用,有利于維護品牌形象,減少濫用帶來的糾紛,進一步提升品牌的整體價值。”
茅臺“瘦身”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茅臺集團就開始了自己的品牌“瘦身”計劃。
據悉,2017年,茅臺集團全力推進品牌“雙十”戰略,要求每家子公司保留的品牌數不超過10個,每個品牌的條碼數不超過10個;2018年,茅臺集團開啟“雙五”規劃,目標是將子公司品牌數縮減至5個左右,產品總數控制在50個以內。
茅臺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實行“雙十”、“雙五”品牌規劃以來,各子公司品牌及產品大幅“瘦身”,共縮減品牌190余個、產品2900余款。
這樣的“瘦身”計劃并非茅臺集團一家在執行,縱觀整個白酒行業,近幾年,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頭部白酒企業,也在紛紛“瘦身”,對內部子品牌進行大清理。
“如今,茅臺已經成為中國白酒的一面旗幟,其品牌溢價能力非常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長久保持茅臺品牌的高溢價力,其實已經到了一個非常迫切的階段。”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丹蓬對記者表示,“從此次茅臺的‘瘦身’以及對子品牌的管理來看,這是基于茅臺長期發展的一個戰略需求,也是基于其未來整體發展的一個戰略需求。”
子公司或面臨品牌“斷奶”陣痛
在清理子品牌進行“瘦身”的同時,此次茅臺集團還強調,鼓勵子公司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力爭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停用集團LOGO工作。
對此,蔡學飛告訴記者:“對于子公司來說,短期內沒有了集團的直接背書,必然會影響消費者對其產品的接受程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銷量,但是長遠看,‘斷奶’也有利于子公司發展自己的特色,獨立發展壯大。”
“子公司被叫停使用茅臺集團的LOGO后,短期內,會對子公司的整體業績帶來不利影響,但從中長期看,這屬于手術前的‘陣痛’,伴隨著整個醬酒行業的高速發展、增長、擴容,子公司將自主品牌做起來,其實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朱丹蓬進一步表示。
長久以來,茅臺集團內各酒業子公司多采取貼牌經營的模式,高度依賴集團母品牌背書,出售名字類似、包裝類似、標識類似的子品牌。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模式在白酒行業并不罕見,其他白酒企業也通過布局多個貼牌產品,以尋求規;鲩L。
但在此背后,也衍生了品牌雜亂、產品線過長、核心單品受累、貼牌產品涉嫌虛假宣傳等一系列問題,一方面透支著母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子公司打造出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品牌“斷奶”后的子公司如何自立?也成為業界的主要關注點。
對此,蔡學飛向記者表示:“隨著醬酒品類的壯大,需要不同特色與品類的醬酒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子公司可以在不同價格帶,以及品牌文化特色的范圍內創新自己的品牌內涵,從而發展出獨立的營銷模式與體系。”(原文標題:茅臺集團子公司或面臨品牌“斷奶”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