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場白酒新文化運動正在悄然興起:瀘州老窖舉辦第二界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汾酒推出清明踏青問酒實景演出,貴州醇祭出白酒新文化運動旗幟并開始營造文化消費場景,江西的李渡酒業跑得更快,去年就開始領著全國消費者從全酒宴,到萬人自調酒體驗、酒王爭霸賽挨個玩了個遍。
這些新的文化營銷令酒界眼前一亮。但是中國白酒具有豐富的文化和3000多年歷史,面對新時代新消費需求如何繼承與創新?如何真正走出博物館成為可以體驗和感受的消費文化?
這需要思考和理清新文化運動的使命、內涵、本質、主張和表達,同時探討新文化營銷落地的場景化解決方案,這樣白酒新文化運動才能成為競爭新賽道,帶來新機遇。
新文化運動的使命是什么?
我認為,它既不是對原有文化的否定也不是簡單的新舊文化融合,而是揚棄和創新。通俗的講就是留下好的拋棄壞的,然后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好的就是工匠精神與固態釀造,以及文明的社交酒禮與理性的消費文化;壞的就是缺乏科技支撐的創新和名不副實的產品概念,以及腐敗庸俗的酒禮酒風;創新發展的就是促進釀造科技技術進步的產品品類,以及滿足理性健康及個性的消費文化。
新文化的科學定義是什么?
我的觀點是“一切去偽存真、與時俱進的生產與消費行為及主張都屬于新文化應有之義,它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維度和生產與消費兩個領域的內容及形式”。
這樣定義就為不同香型、不同地域、不同歷史、不同規模的企業和不同職業、不同需求、不同文化的消費者參與和創造新文化開辟了廣闊的空間,避免了新文化運動成為某個品牌、某個產區、某個學派的專屬而造成文化營銷落地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的本質是什么?
文化不能當酒喝,酒水不能變書本。那么,新文化運動究竟要干什么?其實從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及白酒的精神與物質雙重屬性看,就已經確定了新文化營銷的本質,我認為那就是把文化變為商品,然后再把商品變為文化賣出去。
文化變商品很多企業都在做比如開發具有文化概念及技藝的產品等,可是商品變文化卻難倒了一眾企業,因為不懂得如何把商品變為文化。問題的要害是許多企業把重心放在了前者,認為后者是有文化的商品不愁賣的事情。這是對新文化運動本質的片面理解,因此需要企業加以糾正并修煉把商品變為文化賣出去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