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特別鐘情一個詞“死薅”,即在每一個業務人員來看,逮住一個機會型客戶,就要盡量做到當下業務的最大化,進而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其實,對許多白酒企業來說,全國白酒市場同樣這樣,像廣東、北京、江蘇、山東、河南這種“肥”市場大家都喜歡,都恨不得在當地建立了分廠,狠薅一大把,而對于像安徽、陜甘寧邊區這種“鳥不拉屎”市場,大多數都不愿意往上蹭,因為往往是費力不太好的活。小編在這里主要想分析一下以“帝都”為中心的京津冀市場,看看人家有些品牌是怎么死薅的。
帝都:皇根下的茅五與二鍋頭齊飛
北京市場的重要性怎么說都不過分,特別是對白酒這個傳統行業來說,這也是許多大酒廠愿意把重大新品上市發布會放在北京的重要原因,帝都嘛,說白了,一個小公司前面掛上“北京”兩個字立馬高大上起來,當然北京一個不起眼的人物背后很可能牽連著千絲萬縷,所以政界人士無論在外地多逍遙,去北京跟個啥似的!
在這種環境下的北京白酒市場固然戰略價值極為重要,一方面品牌通過通過北京各大國字號開頭的媒體協會得以迅速放大,品牌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當地臥虎藏龍之輩眾多,白酒消費特別是高端酒消費很旺盛,北京可能是除河南之外煙酒店最多的另一個省份,白酒消費需求很旺盛,畢竟中國的社交行為歸根到底是個禮文化,政治氛圍濃重的北京使得交際聚集的頻次與檔次都要高于其他地方,這是高端酒的天堂!
帝都白酒市場另一個怪現狀就是二鍋頭品類的大行其道,這與牛欄山與紅星兩大二鍋頭酒廠多年的培育是分不開的,此外現在流行這樣一個文化,二鍋頭文化,即年輕一代和我想喝的,去傳統化,這一方面與當下的消費文化密切相關,在許多京二代看來二鍋頭依然不掉份兒,因為內心上我依然是皇城人。而且以“三里屯”為代表的洋酒、預調酒文化盛行。
因此,這里既有政務編織的高端酒消費群,也有京二代喝洋酒、干二鍋頭的消費文化。
天津:戰術下的唐山前院
同為直轄市,相比北京來說天津在白酒市場的鏈條中要尷尬的多,既不是白酒產量大省,也沒有在全國響亮的品牌,可能規模以上白酒品牌只有津酒集團、泰達酒業集團及漁陽酒業等。
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天津白酒產量27745千升,在現有釀酒省份中排名靠后。
當然,天津地產酒的弱勢為外來酒在天津市場的開疆破土提供了機遇,而且在小編看來,天津戰術性市場地位的功能,被許多企業用到了另一個境界:既天津做為戰略后方,通過天津市場的布局重點謀劃河北的一塊大肥肉市場——唐山,小編在唐山市場經常能夠看到從京津那邊“流竄”過來的貨,這是天津市場的吊詭之處!
河北:三強格局下的罅隙機會
河北白酒三強品牌自然是老白干、山莊和板城,河北王老白干自不同多說,衡水市就別想了,承德市場連山莊和板城兩大強勢品牌都消化不了,其他企業也不要費力不討好了。此外,邯鄲市場因為叢臺、老白干和洋河天天掐架,市場競爭門檻也很高,滄州市場因為獻王這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企業,搞得市場壁壘也很高,大舉進攻容易得不償失,貌似可玩的沒了,其實并不然。
首先是省會石家莊市場,十八酒坊盡管強勢,但市場消費空間依然很大,可謂各個空間都有;而保定屬于重要市場,老窖最鼎盛的時候每年算上開發品牌在內至少能從保定卷走幾個億,現在永盛燒坊盡管有些沒落,但保定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最后簡單點一下唐山市場,這個市場消費超高,盡管這些年有所收縮,依然是河北白酒市場的高地。唐山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暴富階層劇增,又由于震后重建的原因,當地人敢于超前消費的“怕不貴”心態很重,有愛面子、消費不理性的特點,認為價格高就象征有身份、有地位,白酒的消費水平較高。由于唐山消費者不理性,跟風消費明顯,消費時追求產品知名度,所以廣告投入力度大的酒類品牌市場銷售較好。名優酒產品銷量可以保持暢銷,而非名牌產品雖然可以快速提升銷量,但是衰落也快,基本上品牌第二年就會消失。
市場機會來看:高端酒必爭;中低端主導品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