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爭端在這個清明不期而遇,“狂人”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氣勢洶洶的與中國較上了勁,中國則有理有節的按照自己的章法給予對手最痛的反擊,貿易戰的陰云在國際市場上籠罩,即使是酒業也并不能獨善其身。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來自美國的進口酒。雖然在制裁名單公布后,媒體引用的數據表明,大名鼎鼎的美國葡萄酒在華占比并不算大,對國內葡萄酒市場的影響并不大,但稅率上調的意義在于那些以美國、納帕谷為傲的進口葡萄酒失去了“性價比高”的價格競爭優勢,無法與澳洲、智利等其他新世界葡萄酒一起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了,因為——實在有點兒貴;以波本和田納西為代表的美國威士忌這次同樣面臨著在新興中國市場被邊緣化的窘境,這些年好不容易打下的市場,會不會被老祖先蘇格蘭人乘勢攫取呢?這些恐怕都值得在twitter上找特朗普說道說道。
除了這些表面上的影響,深層次的影響也不容行業企業忽視。酒的釀造離不開上游的傳統農作物,即使是今天人類擁有了更多的高科技,但總的來說,糧食的作用不可替代。美國是我們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大豆、玉米、高粱等農產品都在此次中方公布但尚未實施的名單之列,國內酒類企業要提前考慮到這些,對未來原材料的價格與供應做出預判。特別是價格波動與消費升級造成重疊,如何合理規劃戰略值得企業家們思考。
中美貿易爭端,媒體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熱點。不經意間在網上見到這樣的文章標題——《食品企業備足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不禁啞然失笑。且不論文章里實際說的是不是真的“深挖洞,廣積糧”的心理預期,長期的戰略貿易交鋒,怎么可能光靠備貨、積攢就可以解決呢?聯系到酒業市場的經營思路其實也不能固化不前。誠然酒行業具有歷久彌新的產品優勢,但并不意味著經營中思維意識的抱殘守缺,老的辦法并非永遠正確,動不動“想當年……”已經無法應對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在商品、貨幣高速流動的今天,靜止的屯貨思想可以休矣。
每年的頭三個月里,總能聽到、見到各種關于行業的不一樣的新聞。行業媒體紛紛報道雷軍的手機公司小米也做起了酒,認證信息為小米生態鏈企業谷小酒CEO的劉飛日前在官方微博透露,濃香型谷小酒4月7日在米家有品正式登錄。這其實并不令人意外,打開小米的官網你會發現,除了手機還有許多具備小米風格的周邊商品,在食品一欄,除了谷小酒,早有一眾中外酒品入駐其中。一家思想活躍的互聯網公司,永遠不會只把目光盯在自己手機的一畝三分地上,在“一朝小米,終生小米”的細心呵護下,小米官網和App早已成為了吸引米粉忠實消費的IP入口。
問題回到了原點:為什么無論明星還是企業,一旦成名都想要屬于自己的酒呢?細細想來,大概因為酒在消費與交往中的粘性超過其他商品。消費者把玩標有引以為豪的IP標識的酒,再加上味覺的深度感受,會增強對它的認同感。
這也恰恰證明了,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酒仍然是餐桌與人類交往中活躍的一個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