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既不是初雪、朝露、清風細雨中的“無根水”,也不是無根的花草樹木,它是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感情等,是對生活、社會的態度,是對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常說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鑄就了中華文化燦爛的輝煌,其實京杭大運河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了炎黃子孫,推進了神州大地的綿延不息。
京杭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的吳王夫差時期,其到了元代開通濟州河后,今天路線的走向才告初步形成,而直至明、清兩代才終于形成了而今的京杭大運河。其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長1794公里,但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后,大運河才不再是歷代政權的經濟、軍事的大動脈了。
京杭大運河前后歷經兩千多年的開鑿、擴建,其早已有了自己的靈魂,它承載、記錄著歷朝歷代的興衰。朝代繁榮昌盛時,當權者大力度的開鑿,朝代四分五裂時,京杭大運河則靜靜地等待著下一個盛世的到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京杭大運河的靈魂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社會發展一脈相承,它的靈魂就是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簡言之,就是“和”、“禮”、“情”。
“和”。“和”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這與儒家的“仁”是不謀而合,假若以當今之世而論,這與國家提倡的“和諧社會”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實,關于大運河的“和”,其并非是歷代執政者的初衷。各朝代當權者開挖大運河是為了便于南北交通,利于兵馬的輸送、征程,進而擴大版圖。但事與愿違,隨著南北交通的暢通,往來商客的頻繁交流,各族人民逐步加深了解,鞏固感情,促進了民族融合,進而呈現了一派祥和的社會風氣,而中華的傳統文化也得以傳承至今。
“禮”。自古以來,我國崇尚禮尚往來,所謂“禮儀四方,禮行天下” ,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各族人們正是在大運河“禮”的熏陶下,通過溝通交流互通有無,表達著“禮”的情義,以“禮”相待,以“禮”相許,進而帶動了大運河兩岸經濟、文化、民族的交流融合。
“情”。我們有“小情”的親情、友情、愛情等,“大情”則有民族情、愛國情等。無論是“小情”,還是“大情”,世間沒有什么比“情”更永恒,沒有什么比“情”更純粹,所謂唯情恒久遠,唯情永流傳。各族人們正是在大運河“情”的推動下,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傳承著“情”的承諾。
京杭大運河綿延不息,它的“靈魂”鑄就了它的滄桑,它的興盛造就了它的燦爛,而位于其衡水段故城西畔的甘陵春酒廠就深諳大運河的靈魂精髓以致傳承至今。
甘陵春原名“德聚源”燒酒作坊,其誕生于漕運最為繁榮的清朝乾隆年間。其在選料上專用大運河圈內生產的高粱、玉米、小麥、谷物等基本原料,做出的酒窖香濃郁、綿軟柔和、落口爽凈、余味悠長。后來,“德聚源”歷經戰亂,解放前只有一口燒鍋釀酒。解放后,經過公私合營,在原有“德聚源”作坊的基礎上建故城縣酒廠,沿用“德聚源”的工藝模式,現酒廠更名為“衡水甘陵酒業有限公司”,故“德聚源”燒鍋又名“甘陵春酒”。
如今煥發新顏的“德聚源”,其早已注入了大運河的靈魂。它正是在大運河“和”的哺育下重獲生機,在“禮”的熏陶下迎來了第二春,在“情”的感召下喚醒著人們的訴求。
其實,各行各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三點。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其一席之地,其靈魂是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如果說品牌是一個企業的根基,那文化就是企業的魂。但凡成功的企業,在澆灌根基的同時,其魂是相輔相成的。所謂大企業有大企業的靈魂,而小企業也有小企業的精神支柱。
企業的發展要“和”。所謂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嘛!企業與經銷商、與員工、與消費者等等,其皆是利益攸關的和諧共同體,一旦出現裂痕,對于企業、個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損失。企業內部“和”,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才會得到提到;與經銷商“和”,則經銷商會不遺余力的推廣產品,進而銷售和品牌影響力也會上升;與消費者“和”,產品才會黏住消費者,才會動銷,企業才會健康的向前發展。
企業也要有“禮”的存在。企業的“禮”,卻不僅僅體現在以“禮”待經銷商、員工、消費者等。這要求企業以“禮”去對待歷史、文化,進而繼承和發揚。一個企業唯有尊敬自己的企業歷史和企業文化,方可談起未來的發展。一個背棄歷史和否定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企業同樣如此。
企業的“情”也是不可或缺。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任你企業規模任何的大,如何的舉足輕重,一旦丟失了“情”,以媚俗的姿態去迎合市場、取悅消費者,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企業唯有以永恒的旋律去滿足、填補人們的情感空白,方能舉重若輕長足發展。
簡言之,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無論在怎么左擁右簇、學富五車、財富如山,也不過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與行尸走肉并無兩樣,而一個企業一旦失去了靈魂,那就如同咸魚,在風干暴曬后,剩下的唯有干癟的軀殼,其生機蕩然無存。
所以說,一個企業若欲成長發展,其靈魂是奠定前進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