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營業額在整個歐洲展會行業排名第一的意大利葡萄酒及烈酒展(Vinitaly)在意大利維羅納盛大開幕,吸引了中國包括中糧名莊薈等在內的眾多企業前去。從一系列信息反饋來看,中國的葡萄酒商對于意大利酒的興趣正在增加,而就在去年,馬云還曾現身該酒展,并宣布天貓將每年的9月9日定為阿里巴巴美酒節,以此來推動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
2015年以及2016年,意大利的葡萄酒產量均位列世界第一,但是從這些年的市場表現來看,意大利酒在中國并不十分火熱,甚至所占的份額偏少。2016年,意大利排在中國進口瓶裝葡萄酒來源國的第五位,而意大利葡萄酒市場研究機構Wine Monitor的數據則顯示,意大利葡萄酒在2015年的出口額是54億歐元,中國,卻僅占意大利葡萄酒出口份額的3%。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意大利酒在中國略顯“尷尬”的局面?
根據筆者調查,目前意大利酒在沿海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一些具有品牌力的產品比如西施佳雅等在一線城市也表現不錯,但是在其他地區,意大利酒則大多屬于“小眾產品”。
意大利葡萄酒的產區相對復雜,產品口感普遍比較強勁,厚重,不同于澳洲酒、美國酒等輕松易飲,因此很少有初學者一上來就喜歡喝意大利酒。中糧名莊薈華中區特渠及河南優商負責人梅學林表示:“意大利酒與勃艮第酒一樣,都屬于‘深度葡萄酒消費者’的最愛,一般酒齡在5年以上的消費者會喜歡。”據悉,意大利酒的品質其實非常好,有很多50年以上的老藤,但是由于其口感以及在中國的推廣問題,使得其表現平平。
梅學林告訴筆者:“在武漢,澳洲酒基本上成了每家葡萄酒商的必備了,大家對法國酒的認知也更加深入,不再僅僅需要AOC大產區的概念,轉而希望用同樣的價格進到更高級的酒,比如來自梅多克產區的酒,認知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在意大利酒方面,我們目前還大多停留在尋找上游和本地客戶的階段,推廣也沒有深入到消費者這個層面。”
意大利酒需要更清晰的“識別”或“概念”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表示:“意大利酒的個性鮮明,在中國缺少‘大單品’,不像澳洲酒有大的品牌帶動。加上各個產區的推廣相對分散等綜合因素,造成目前份額不高。但是在中國葡萄酒市場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之下,相信意大利酒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反觀法國酒以及澳大利亞酒在中國的發展會發現,法國酒在中國的第一印象是“名莊酒”,澳洲酒在中國的第一印象是Penfolds(奔富)等品牌酒,二者均有一個非常鮮明醒目的標簽。而意大利酒則缺少這樣的標簽,因此,意大利酒如果想要發展的更好,需要打造一個清晰的識別或者概念,比如“老藤”,比如某個優質品牌。
對于此,專業運作意大利酒的上海帕黎斯酒業市場總監李慧表示:“我們在推廣我們的產品的時候,定位就是打造品牌,將其當做快消品來做,而并非精品酒,不做小眾。加上我們的主打產品泰福迪是意大利第一大品牌,屬于國際流通性產品,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做法來讓消費者真正對品牌有很好的認知。而且,根據市場需要,我們特意引進了新的產品系列,比如西西里的葡萄酒,比如用黑珍珠品種釀造的產品,以改變消費者比較難接受意大利葡萄酒的局面。”
中糧名莊薈梅學林也表示,目前中糧名莊薈在意大利酒方面的推廣也是品牌化思路,比如旗下的安東尼世家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鄭州等地,已經開始從入門級的產品導入,得到了酒商和消費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