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一篇網絡報道讓酒鬼酒陷入了“塑化劑風波”,并迅速在整個白酒行業發酵。
此后,酒鬼酒市場和股價遭遇“暴擊”,白酒行業陷入集體沉迷。
這起被稱作“黑天鵝事件”的塑化劑風波,給白酒行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而在一年后,人們才會知道,它開啟了行業一個新的調整階段。
自“塑化劑風波”之后,整個行業在諸多因素的推動下,逐漸進入調整期,隨后又向深度調整挺進。
最終,白酒行業“黃金十年”結束,酒業調整持續到今天。
調整壓力倒逼行業轉型
“塑化劑”之后,“禁酒令”又來了。
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并在隨后陸續發出一系列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條規。
受此影響,高檔煙酒行業從暖春直接跌入寒冬。
處于上行狀態的高端白酒受此打擊最為重大。自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來,高端消費明顯降溫,餐飲、白酒以及大排量汽車等,銷量均有所下降。2013年商務部監測的11種高端白酒銷售量下降了7.2%。
這僅僅是開始,更具殺傷力的消息還在傳來。
不久后,《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出臺,白酒行業再次受到打擊。
事情還沒完。
2013年1月,茅臺通報對低價和進行跨區域銷售的3家經銷商處以暫停合同、扣減保證金、黃牌警告等處罰;五糧液也對15家經銷商進行了通報批評,并扣除經銷商保證金。國家發改委隨即發起了針對茅臺和五糧液的反壟斷調查。
2月23日,國家發改委對茅臺和五糧液分別開出2.47億和2.02億的罰單。
罰單事件一出,行業嘩然。有輿論認為,以“價格壟斷”的名義處罰茅臺、五糧液可能只是借口,真正的用意在于配合“三公”消費的動作。
爭論或許至今不休,但白酒行業發展的腳步就此急剎車。行業下行期,高端白酒、團購渠道被打擊得最嚴重,不少企業發展倒退,不少經銷商因此改換行業。
從當年來看,政策層面對整個行業帶來的警醒和觸動非常大。也讓很多酒企意識到,這次行業調整,絕不止是一次輕微的變革,更多是一場觸及發展本質的改革。
隨著以茅臺、五糧液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價格走低,整個白酒行業整體價格都因之下行,有些判斷失誤的企業選擇逆勢提價,最后影響了企業發展,發展業績遭遇“腰斬”。
行業調整的壓力倒逼行業轉型。為了應對新局面,酒企紛紛推出較低價位的產品,在產品研發和推廣上更加注重個性化、年輕化和時尚化。
此外,頂層設計上矚目改革改制,渠道變革上注重終端下沉和“互聯網+”。通過這些創新的手段,行業總體進入到一個新發展水平。
回頭來看,本輪行業調整存在多重因素影響:經濟環境不景氣、政策環境的壓力、各種危機事件頻發、產能過剩、內憂外患等,讓高歌猛進的白酒行業緊急剎車。
以本身而言,外部環境變化只是加劇了內部矛盾激化,需求下降導致行業產能過剩,泡沫破裂帶來高端酒價格縮水等?傊,綜合因素才是行業調整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