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企業經營剛好相反,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秘技”,而失敗的企業卻是異常相似,那就是產品滯銷、銷售下滑、市場萎縮、人員流失、資不抵債,最終蜷縮一隅或是走向敗亡。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事實上人們對成功者推崇備至,對失敗者則是置若罔聞。但誰曾想過,正是無數失敗者的經驗教訓,才為后來者提供成功的可能,所以我們不能忘卻曾經“敢為天下先”的“悲情英雄”,盡管他們是失敗的,但是雖敗猶榮。
在白酒行業中,也有這么一位“悲情英雄”,它以創酒業先鋒,領時代先河的超人膽識與魄力,領銜魯酒走向了輝煌制高點。但也是因為它,致使以其為代表魯酒企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沖擊,使曾經響徹全國的魯酒全面潰敗,成為了“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
而今試想,不知為何,那時叱咤酒市,揮金似土的它在面臨著重大危機的時刻,卻沒有表現出強人的姿態去挽救“浩劫”,而是以一種近乎“失聲”的狀態默默地承擔了所有的“罪責”。如今來看,它的“過錯”頂多算是導火索,萬萬算不上“罪魁禍首”,但是為什么它甘愿承擔“罪責”成為這“歷史的罪人”呢?
說到此,大概許多酒業老人已經猜到說的是誰了。不錯,它就是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
1997-2017,秦池“標王事件”至今已經走過了20年。20年前,秦池乘著1996年“標王”東風賺的盆滿缽滿,并在其后的1997年依舊希望借助央視平臺狂砸3.2億并欲實現15億營收目標的“美夢”在這一年轟然破碎了。這一年,秦池被《一個縣級小企業怎么能生產出15億元銷售額的白酒?》、《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等幾篇新聞報道一下子從“標王”寶座上拉了下來從此一蹶不振,同時也把整個魯酒軍團帶入了低迷的深淵中不可自拔。
如今看來,一個發展中的企業能被新聞報道所擊垮是聞所未聞的。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現實也終究是殘酷的。今天我們重提秦池“標王”,并不想借此20年的時間節點再次批判秦池,而是想為曾經帶領魯酒企業走向發展輝煌的秦池“正名”,因為秦池“敢為天下先”勇敢魄力,讓魯酒邁上了不曾有過的輝煌,盡管它是短暫的。“標王”是一個時代的烙印,更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秦池這一“悲情英雄”的失敗不完全是企業自身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有時代的左右、環境的羈絆以及“破鼓眾人捶”的人性所致,如若到今天,恐怕是萬難出現這種境況的。而今,我們只能為秦池哀其不幸了。
以今視之,秦池之敗,在某種意義上是其傳媒整合策略紊亂所導致,但秦池大膽實踐探索企業經營的規律值得贊賞。而今秦池以其親身經歷并以“敗亡”為代價為中國企業敲響了要穩健發展的警鐘,以至于日后的央視廣告招商再也沒有出現瘋狂競標的行為,這也許就是秦池“曇花一現”的最大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