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5年對中國酒業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從線下實體,到線上電商,再到移動互聯網電商,中國酒業開啟了電商“元年”。一方面是突遭行業動蕩、急需尋找新的銷售渠道來解決自身危機的酒企酒商,另一方面,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急需新的KPI來擴大自身的體量,兩相對看,成就一樁“裸婚”。時至今日,匆忙結合的酒業電商是否真的幸福呢?
N大痛點,酒類電商離幸福還很遠
誠信:
與其他行業相比,酒行業更趨于保守,其渠道上游就是供應商,下游就是消費者,酒業傳統的層層批發經銷的模式,對于其定價透明化十分不利。
另外,傳統酒業的四大渠道——商超、煙酒店、餐飲和團購的價格不統一,導致消費者對其中某些渠道的產品產生質疑。誠信不足、貨不對板、以次充好,甚至假冒偽劣現象仍然時時可見,影響酒類電商的整體發展。
物流:
酒類商品性質和盛裝容器等阻礙酒類電商發展。酒類電商自建線下酒類連鎖店或倉庫的建立、鋪設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與物流公司合作也需保證其有利可圖,所以物流成本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只會上漲而難以下降。
而電子商務物流的商品價格,是按“重量”累積增價。而酒類是液體產品,重量較大。所以,如果線上和線下的價格相差不是太懸殊,一旦加上物流成本,網購的酒類商品將完全失去價格優勢。
網購人群年齡錯位:
目前,網購主力軍的年齡在25歲—35歲之間,而酒類特別是白酒的主要消費群體年齡在35歲—55歲之間,年齡的錯位加上酒類作為飲品的獨特消費習慣,也給酒類電商的發展帶來困難。
另外,酒類產品是一種“慢性食品”,雖然有著巨大的忠誠消費人群和暴利的利潤空間,卻在狂熱的電子商務領域坐了“冷板凳”,和網上熱賣的數碼、服裝、書籍、食品、家居等商品相比,酒類商品的銷量少得極為可憐。
盈利能力:
低價一直是酒類垂直電商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但在隨后的發展中,酒類垂直電商又如何找到一條具有特色的發展之路和商業模式?
一向自稱“業績不錯”的酒仙網從2013年至今一直處于連續虧損狀態,虧損總額達6.49億元。中酒網去年虧損6500萬元,1919楊陵江坦言,2014年虧損了800萬元,今年將面對直接虧損2000萬元。2015年的雙十一大戰中,盡管1919從風頭上再次力壓酒仙網,但個中內情自知。
售假,壓倒駱駝的稻草
自始自終,業內對于酒類電商的質疑聲從沒有停止過。不論是酒類電商價格虛標還是銷售數據的夸大造假,這種質疑聲也越來越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2015年12月,向來高逼格的唯品會涉嫌售賣“假茅臺”一時成為熱點,盡管唯品會兩次道歉并給予購買了茅臺酒的903位消費者10倍賠償,但售假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后期更有消費者曝出,除茅臺之外,在唯品會里還買到了其他品牌的假酒。
酒類電商近幾年擴張之迅猛,令人咋舌。但銷售額增長,凈利潤卻在虧損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為何利潤不見增長,規模卻在擴大?
這是因為酒類電商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搶地盤、搶流量是每個電商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些都是要花錢的,誰能把故事“講好”,拿到更多資金,未來就很有可能占據一席之地。
換句話說,酒類電商的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和模式,資本角逐成為主導酒類電商強弱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注資,還有什么手段來降低運營成本呢?只有降低進貨成本,加大出貨流量。因而在各家電商低價血拼的角逐中,售賣假貨就成為必然的事實。
結語:
在各種質疑酒類電商的聲音中,多家龍頭酒企宣布與幾大電商巨頭劃清界限的聲明可說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大型酒企與電商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止。一方面響應國家政策、進行信息化建設,酒企希望借助電商渠道在行業調整期間完成銷售業績;另一方面,電商為了導流,不定期在網站上搞活動,造成銷售價格低于出廠價的“倒掛現象”,嚴重破壞了企業的價格體系。
而在這一系列的博弈之中,買單的永遠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