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東人,給外界的印象是好客、能喝。事實上,酒文化濃厚的山東,不僅是我國白酒消費大省,酒的產量也不小,位居全國第三,2016年釀酒產量達到了112.64萬千升。但不同于四川等同類省份,山東至今沒有一家白酒生產企業銷售額達到50億元以上,長期以來也沒有形成全國知名的白酒品牌。為何山東白酒企業做不大也做不強?
山東酒企小散弱
貴州有白酒行業老大茅臺,四川有五糧液、瀘州老窖,江蘇有洋河、今世緣,山西有汾酒,河北有老白干酒,安徽有古井貢酒、迎駕貢酒,我國大多數省份都有較為知名且已經上市的白酒企業,但是作為全國第三大產酒大省,山東卻無一家白酒企業上市,市場的發展現狀是小、散、弱。
近日,一位山東省從事酒行業多年的專業人士向中國商報記者透露,作為產酒大省,山東省有500多家酒企,但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只有100家左右,營收超過20億元以上的只有十幾家,50億元以上的一家沒有。隨后,中國商報記者向一些山東酒企求證獲悉,此數據還是將山東酒企的房地產等副業收入包括在內,若只考慮酒的收入,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恐怕只有十幾家。
確實,山東酒企遍布省內,幾乎每個市甚至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白酒品牌。但按營收規模來看,山東酒企卻非常落后,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白酒行業一般按照營收規模對酒企進行劃分,茅臺、五糧液、洋河的市場規模都在100億元以上,屬于第一梯隊,而10億元規模以下則屬于小酒企。
而山東排在前列的白酒企業營收恰恰很多都是10億元以下,業內人士分析說,花冠、景芝是山東銷售量最大的白酒企業,營收規模達到了20億至30億元,古貝春、扳倒井、泰山等在山東相對知名的酒企營收則保持在十幾億元的水平,還有很多縣級酒企規模不到10億元。
除了規模小以外,山東的酒企主要立足本地市場,向外擴展也大多局限在相臨省份。古貝春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古貝春酒類業務的營收在10億元左右,好的時候能達到12億元,以山東和河北市場為主。
孔府家酒相關負責人也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孔府家酒主打山東市場,尤其是濟寧市場,山東市場的銷售額占總營收的一半以上。而近兩年發展較快的溫和酒業目前只在山東區域銷售,幾乎集中在臨沂市場。資料顯示,地方品牌占據了山東白酒市場85%以上的市場份額。
缺少名酒基因?
為什么山東酒企做不大也做不強?對此,山東溫和酒業集團總經理肖竹青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山東酒的特點是度數低,具體而言,全國一線名酒的度數一般為53度左右(普五為52度,飛天茅臺為53度),而山東酒的度數一般為36度到38度之間,可能無法適應全國消費者口味。
除了度數較低,山東酒在制作工藝、口味等方面也缺少自己的風格、特點。白酒營銷專家晉育鋒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魯酒的個性風格不夠鮮明,嚴重制約了山東白酒企業走向全國。
具體而言,茅臺、五糧液是濃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以“汾老大”著稱,洋河在上世紀90年代轉型為綿柔型白酒。從省份看,山西以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為主,北京以二鍋頭為主。
“雖然目前山東酒企多做芝麻香型白酒,但這是2010年才轉型的,近幾年剛剛確立了山東酒的風格,而在消費者的市場認知中,魯酒還是缺乏個性。”晉育鋒說。
除了魯酒自身缺乏特色等原因,山東沒有知名白酒品牌還有歷史因素。晉育鋒介紹說,在計劃經濟時期,白酒的計劃調撥量大小與其是否是名酒關系密切,一線名酒、二線名酒、區域酒的統購調撥額度逐個遞減,即當時的名酒企通過較大的調撥額度可以迅速擴張,進一步增加知名度,從這一點看,目前包括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郎酒、汾酒等在內的全國性知名白酒品牌迅速形成也有所借力。
“而山東省自古無名酒,魯酒向省外的調撥量很小,更使得其在全國擴張困難重重,進一步限制了其知名度的提升。”晉育鋒如是說。
雖然自古沒有名酒,但山東酒企曾經多次獲得央視廣告的“標王”稱號。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央視廣告被收眾多酒企關注,竟得“標王”意味著一飛沖天,而山東多個酒企曾榜上有名。例如1994年央視標王孔府宴、1995年央視標王秦池都是山東酒企。
然而他們在后續發展中卻逐漸沒落,如今孔府宴只有2億元左右的營收。對此,肖竹青分析,山東酒企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原因是其營銷轉型不到位,轉型太慢。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五糧液等酒企都在強化服務,進行控量和渠道管理,完善渠道深耕,加大投入做終端店、專賣店等模式,而山東酒企卻沒有跟上轉型步伐,這使得其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