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與青島啤酒二者關注度對比
過去十年,中國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GDP沖上8000美元后,中國的消費觀進入了一個新時代。2017年,國家發改委親自宣布:“目前,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從國際經驗看,已經進入服務業全面躍升的重要階段。”
參照韓國的歷史經驗,在人均收入達到8000美元的時候,社會消費會突然井噴。而我國2017年消費品零售增長連續保持在10.3%以上的高位,成為經濟中的一抹亮色。
2015年的經濟貢獻,消費突然躍遷增長10%,成為支撐當年經濟的重要支柱。雖然經濟增速和人均GDP增速依舊平穩,可是消費貢獻率卻穩定了。恰好,茅臺就是在2015年開始加速復蘇。
茅臺隨之與時俱進,系列酒不斷出臺,順應時代變化及社會變遷。
喝好點,喝少點成為高端白酒市場最動人的廣告。
啤酒亦同樣如此——60-80元/罐的高端啤酒,已經逐漸在年輕人間流行。把啤酒當飲料喝,把胃當酒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種爛醉如泥才顯義氣的時代過去了,一罐高端啤酒,可能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更加符合社交需求。
也有人算過,一個12人的宴會,1瓶茅臺可小酌盡興。2瓶茅臺可微醺盡歡。不過3800元。商務宴請中啤酒不可得的功能效果。
然而,青島啤酒沒有跟得上社會變遷,無論從產品還是營銷,它始終停留在上個世紀。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外部環境更加殘酷,青島啤酒的內部環境也不容樂觀——2017年,困擾青島啤酒的是20%朝日集團所掌握的股權出售問題。朝日集團早有意向出售手中的股權。2017年,嘉士伯,世界第四大啤企業曾經表達了接盤意向,但是最終望而卻步。國內的華潤啤酒也曾被傳收購,最終也未成行。而幾乎同時,青島啤酒被德銀下調評級至:賣出。
理由很簡單:
補貼風險:青島啤酒獲得了相當于其稅前收入的20-25%或未來三年其自由現金流的40-60%。這些補貼(主要是特別項目津貼和搬遷補償)難以保證持續。果不其然,公告發布不到1個月,2017年3月,青島啤酒被通知補繳2016年稅款3.9億元,減少利潤39%
在2017年市場增速為0的背景下,市場。進入存量博弈的局面,久沒有根據時代變遷做出產品調整的青島啤酒的市場地位開始松動。
一整年,2017年的青島啤酒走勢與業績一樣,起起落落,橫盤整理。直到復星入主消息后,一飛沖天。
截止2017年9月30日,青島啤酒收入233.8億元,同比增長1.51%。利潤19.9億元增長1.6%。
然而,面對產品及金融屬性具備,而且沒有任何內部困擾的茅臺,青島啤酒改變的太晚了,這個時候的茅臺股價氣勢如虹,400元、500元、600元直到700元。一路上漲,馬不停蹄。
最終,在五糧液漲價的帶動下,茅臺終于在宣布漲價從819元到969元。其系列酒相應增加,總體價格增長18%。茅臺的股價,也在宣布漲價后突破700元。
根據公告,2017年預計茅臺酒銷量同比增長34%左右;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6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50%左右。利潤300元,同比增長50%。
這就是茅臺和青島啤酒的2017年。
十年之間,一個向東,一個向西,然后各奔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