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一屆秋季糖酒會的整體情況來看,企業少,經銷商熱情小,行業仍然在方向不明的迷茫之中掙扎。但似乎行業、企業以及經銷商已經接受并適應了這種低谷時期的平淡表現,《新食品總裁參考》甚至刊文“怎么冷都可以,就是不能冷了人心”。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種思想紛紛涌現并互相撞擊,對準了市場、消費者和移動互聯這三大焦點。我們充分肯定企業和渠道商轉向“市場導向,消費者關注”,開始關心消費者的需求,但我們必須警惕這樣一個可能:亂了白酒的品質觀。
何為白酒的品質觀?簡單地講,就是對白酒品性和質量的認識。有了正確的品質觀,才能客觀評價酒品的性價比。關于白酒的品質觀,我們應該有幾點基本的認識:
1、自然的純糧固態發酵是中國白酒的精髓和靈魂,對照國家標準,同等條件(等級、酒度及感官)下的固態法白酒較固液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的香味物質成分更豐富;
2、在區格固態法、固液法和液態法三種釀造方式的基礎上,以“五度”——“聞香的幽雅度,入口的綿甜度,留口的醇和度,落口的凈爽度及飲后的低醉酒度”(以濃香型白酒為例)對酒品質量細分;
3、不能站在香型的對立、區域的對立甚至品牌的對立的基礎上看中國白酒的品質觀;
4、在消費者缺乏對白酒品質認知的情況下,切忌用“消費者視角”代替“專業視角”去定義白酒的品質觀;
5、不成熟的消費市場產生的大單品不一定是代表白酒品質觀的酒品。
在企業急需業績的情況下,市面若出現一款銷售火爆的產品,必然成為眾多企業和渠道商研究甚至模仿的對象,但我們應該注意這樣的產品并不一定勝在品質。不明就里和不懂白酒的消費者被廣告、新奇的外包、花哨的傳播甚至顛覆性的理念所引導,讓低劣產品占據心智,形成錯誤的主觀臆斷。在反復的狂轟濫炸下,本來就不具備鑒別能力的消費者甚至是渠道商將完全喪失最后殘存的鑒別能力。將價格差異巨大的高品質酒和低品質酒的優劣判斷錯誤,常喝中低端酒的難以接受品質更好的酒品的滋味和口感,類似情況較為普遍。當僅以銷量為王,以走了樣的失去品質支撐的“市場導向,消費者關注”驅動,忽悠消費者的劣幣驅逐良幣蔚然成風時,白酒的品質觀就真的亂了,中國白酒就沒有了傳承,也就沒有了未來!
我們需要認識到消費者消費的層次性,也要承認消費者鑒別力的差異性,更要理解消費者由于長期飲用低質量酒帶來的適應性對高品質酒品鑒別能力的不利影響。但我們必須關注這種可能的趨勢——消費者和行業亂了白酒的品質觀,想辦法避免這種可能的悲劇。消費者為啥會將好酒誤認為是差酒?原因在于行業缺失消費者教育這堂課,在于業界人士對消費者的誤導。在新的時代下,我們有責任肩負消費者的教育工作,并用正確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堅持走以品質支撐的“市場導向,消費者關注”的路徑,千萬別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