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中國進口西班牙原瓶葡萄酒的數量為6479余萬升(約合8638余萬瓶),僅次于法國、澳大利亞,排行葡萄酒進口國第三。
縱觀這三國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筆者發現:法國除了有波爾多、香檳、勃艮第等產區在中國非常知名以外,還有拉菲、卡思黛樂等高知名度的品牌。很多人也對拉菲古堡、羅曼尼康帝這些高端奢侈的葡萄酒名稱耳熟能詳。澳大利亞同樣有多個葡萄酒品牌在中國擁有高知名度,譬如奔富、黃尾袋鼠、天鵝莊。
然而,西班牙卻很少有一個在中國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其名莊酒的知名度,在中國也遠不如拉菲古堡、奔富葛蘭許。相反,中國倒是有眾多的頗為低端西班牙OEM產品始終在野蠻生長。筆者光顧過好幾家自助餐廳、西餐廳,做活動時贈飲的葡萄酒均是這類商品。
兩大原因造成品牌乏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將此問題拋給了在西班牙工作和生活多年的葡萄酒商、食品學博士薛客卿。他十分認同筆者的觀點,并分享了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是人的問題。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西班牙酒和法國酒的區別。其中講到西班牙人沒有法國人勤奮,也沒有法國人會做市場。法國人創造了多少全球知名的葡萄酒品牌,但西班牙卻沒有。西班牙即便有大的酒廠,也沒什么做品牌的意識。西班牙是一個很自我的民族。他們都想保持自己的個性。包括釀酒也不會按照買家的思路去做,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
第二,是酒廠規模的關系。西班牙一個村莊可能有3、4個酒莊,林林總總,每個酒廠都不大,營銷實力也不強。西班牙葡萄酒生產企業分為兩種,一種是農業合作社,有一定產量保證,但他們沒什么品牌營銷意識,只要把釀出的酒賣掉就好。另外一種就是私人小酒莊,規模很小,經常沒貨。一年弄個幾十萬瓶的水平。不要說做中國一個市場了,能把鄭州市場做好就不錯了。
薛客卿告訴筆者:“西班牙也有一些大的酒廠,旗下有好多小酒莊,但當他們希望打造品牌時,旗下的酒莊并不會按照他們的思路去做,很難統一。因此無法形成法國拉菲、澳洲奔富這樣品牌化運作的葡萄酒產品與葡萄酒企業。”
同樣熟悉西班牙葡萄酒的酒商陳如興則表示:西班牙在中國的招商處于弱勢,門檻低。使得中國很多人是低成本、低價格在做西班牙酒。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沒有大的酒商愿意多渠道的投入,押寶西班牙,自然出不了結果。而中國很多強勢品牌,都是強勢運營商的介入才得以成行。
“從酒莊、進口商到經銷商,大多是品牌運作能力不強、只要輕松出貨掙錢的人在賣西班牙酒。這導致低品質產品很短視地被低毛利賣掉。給人造成了西班牙酒全是便宜貨的刻板印象。”經營西班牙酒多年的劉安琪如是說。她所知道好幾家品質卓越的西班牙酒莊中國辦事處,有的已經撤資,有的業務量始終微小,且他們的推廣能力也遠不如那些法國、澳洲的精品酒莊。
很多餐廳免費贈飲西班牙酒?索性順勢而為
那么,西班牙葡萄酒該怎么做?什么樣的酒商適合做西班牙葡萄酒?
對此,十分了解西班牙酒,目前在中國經營西班牙酒的上海奧蘭酒業鄭俊杰認為應該順勢而為。
“西班牙擁有性價比很高的餐酒,產品在80歐分左右,適合專門做餐飲和流通渠道的買贈、促銷。作為入門級產品。但現在的問題是,面向餐飲、商超的供應鏈公司,在銷售便宜西班牙酒時并不專業,時間把控很差。因為這種酒需要在灌裝后1年被喝完。不適合太長的瓶儲時間。而且中國疆域太廣,南北氣候差異大,我們也曾遇到過不同區域客戶對同一款酒反映不一的情況。我認為這些都是西班牙低端酒在中國給人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鄭俊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