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葡萄酒行業的各企業面臨著進口葡萄酒成本普遍上升的壓力,行業的洗牌期已經開始,新模式越來越層出不窮。不同的企業對這一年的規劃各有不同,有的確保穩中求進,有的則強調彎道超車,追求行業地位。更多的中小企業則是活在當下,等待行業回暖。為此,WBO近期走訪了多家企業,通過與企業負責人的溝通,試圖勾畫出這些企業的走向。
做擅長的事,利潤第一
ASC首席執行總裁王俊不久前和筆者見面時表示:新的一年里ASC會堅持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電商渠道和On trade(即飲渠道)并重,對于新的模式不能完全跟風。ASC要做擅長的渠道,就是需要服務的渠道。拼價格的業務可以讓給其他企業去做。
他以沃爾瑪超市為例,其葡萄酒大約有70%是直采,30%外購,ASC只做那30%部分,做自身有優勢的酒款,sku數量可以減少,但要盈利。新一年,ASC采取了一些優化成本的方法,比如外包了促銷員團隊。學會與混血業態合作,比如與盒馬生鮮,順豐優選的合作。
在王俊看來:如果銷量和利潤相比,更看重利潤!他認為這也是從公司投資方日本三得利這家百年老店身上學到的經驗。
江蘇樂朗葡萄酒有限公司總經理成蔚表示:首先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定位做取舍。有的企業有足夠生產規模,有足夠長的產品線,新舊世界品類齊全,追求規模做大做強順理成章。全渠道,全品類覆蓋對企業的要求更高,同時需要有大的品牌投入。對于規模比較小的,自己有特色背景和故事的企業,更追求個性化的,特定范圍內追求利潤和發展,速度會低一點,規模小一點。
因為選擇的市場營銷模式不同,樂朗不追求全渠道,全品類覆蓋,形成自己特色的產品。“比如我們公司在做一款商務酒,針對商務宴請場景,盒子設計,贈品都是配合這個產品的,我們目標是做深做透細分市場。既保證有效益,又保證特定人群里有品牌露出和優勢。”成蔚指出。
在葡萄酒行業資深人士朱強看來:從2013年開始,進口酒大幅度增長,個性化需求初步形成,原來的規模效應已經沒了優勢和價值。除非特有的葡萄品種和獨特的生產工藝。他認為目前行業存在結構性產能過剩,無效供給應該退出市場。
規模和效益應該兼顧
澳大利亞天鵝釀酒集團董事長李衛則認為:每家企業目標方向不一樣,所以定出不同的策略來。追求規模的可能是有更長遠的想法,追求多大的規模?擴大地盤還是市場占有率?用什么方式去追求。追求效益也是正常的,企業就是要賺錢。一些小規模的貿易型公司更多追求效益,品牌型的公司追求更長遠一點。
浙江商源集團下屬酌源酒業總經理代鵬軒表示:對我們公司而言,2018年是兩個目標并舉。這5年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融資燒錢,規模做得很大,但是卻忽然倒下。唯有平衡這2個目標,才能健康平衡發展。未來發展我們要有序,要有利潤的發展。
“不理性大手筆進貨,不充分論證就投入到葡萄酒行業燒錢的少了。相比五年前,葡萄酒企業更看重增長的質量了。”上海奧利維爾酒業創始人林劍告訴WBO。
銳聯行策劃機構創始人張太平分析:規模與效益對于特定葡萄酒企業而言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但一般情況下肯定有側重,在特定經營期間是重規模還是重效益抑或是兩者并重。
張太平認為:2018年葡萄酒企業重規模還是重效益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是否符合企業實際情況很關鍵,經營策略的制定往往服務于企業的目的和目標,決策過程是復雜的。
他強調不管是追求規模還是集中效益,2018年葡萄酒企業經營策略的實施成功的關鍵都在內部,即內部資源是否匹配、是否有詳盡的實施計劃、計劃是否可以落地、出現問題是否有預案或糾錯機制。
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發展質量成為越來越多葡萄酒行業企業領導人的重要的任務。葡萄酒企業過去那種粗放擴張的日子,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即便是追求規模第一的企業,也應該是一種有質量的規模。而追求效益,也應該是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時兼顧中長期效益。上述觀點或許是當下葡萄酒行業主流企業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