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1-9月,我國飲料酒出口增速同比增長10%,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達25萬千升和10億美元左右。然而,我國白酒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僅為1.2萬千升和3.5億美元,分別占白酒產量和銷售額的1.2‰和1.5‰。(1月18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是產酒大國,不少類型的產量在全球首屈一指,但出口量卻少得可憐,幾乎無以走出國門。比如作為世界啤酒第一生產大國,中國啤酒的出口量只占總產量的1%不到,剩下的全部銷往了國內。在白酒行業,國內知名的八大名酒,其總出口量還不如不知名的廚房用酒,所謂的馳名也就僅限于國內,無法做到“墻內開花墻外香”。自然,沒有了巨大的海外市場作為支撐,中國酒就無法真正成為“世界品牌”。
僅僅以國內市場為主,而沒有實現全球化,這對一個行業來說,其實是最大的敗筆。表面上看,從啤酒、果酒、黃酒、白酒、葡萄酒和紅酒,國產品牌沒有走出去,然而國外品牌卻紛紛占領市場。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除了進口烈酒自限制“三公消費”后一蹶不振外,進口葡萄酒、進口啤酒依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長——1-8月份進口量同比增長70.3%、進口額同比增長22.89%。由此不難看出,中國酒不但沒有走出去,就連國內的市場也被逐步蠶食。在這種情況下,若不能突破思想樊籬,以國際化的視野去進行產業的拓展,那么中國酒業的前景就難言樂觀。
之所以走不出去,除了文化的因素之外,最大的障礙其實是思想束縛?傮w上看,國內白酒行業依然處于粗放發展的態勢,在眾多專家、學者以及專業媒體的分析的十大問題中,行業導向迷茫、企業戰略短視處于第一、二位,在白酒行業就形成了十分有戲劇性的一幕:圍城困境。越來越多的傳統白酒生產企業不愿意從事品牌推廣,心甘情愿地為人作嫁,成為眾多外行、眾多經銷商的加工車間;與此同時,白酒企業的戰略短視體現在品牌塑造、市場建設、消費者溝通以及銷售體系的建立上。
產酒大國卻不是出口大國,這是一種莫大的諷刺,也是現實最真實的反映。白酒產業大而不強,自然就難以走出去。在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致力于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需要先解決思想的束縛與眼光的短視,才能從注重戰術轉和于注重戰略,并從新進行戰術的安排。無論何種類型的酒品,要真正走出去同國外同行進行競爭,就必須做到在適應當地文化和消費習慣的基礎上去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差異化提升競爭力。
中國酒走出去的動力不足,還在于缺乏危機感。對此,2015年曾組織中國企業首次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的組委會主席卜度安?哈弗認為,之所以白酒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主要是因為白酒企業好像不需要出口,目前白酒在國內銷售非常好,根據預測,未來五年也走勢不錯。當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還沒有飽和之際,恐怕沒有人愿意走出去接受挑戰。
居安思危才能激發動力,中國酒業要真正勇敢的走出去,除了政策層面的引導與扶持,還需要整個行業形成走出的共識,在國家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組織下,形成合力去開拓國際市場,總之要先破思想之困,才能實現出口突圍。某種程度講,這也是中國制造要實現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國際化之路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