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自從在“靠上酒”中摸爬滾打了三個多月,發現關于“定制酒”的很多論調在實踐中都是一個個“坑”,操盤手稍有不慎,便能碰得“頭破血流”。請從業者謹記一點,白酒最終是要入口的,即使是金玉纏身。
接下來扒一扒定制酒的“坑”。
第一坑:定制酒具有收藏意義。
有個做定制酒的朋友,逢人便說,定制酒具有收藏意義,每逢結婚紀念日、孩子生日、公司慶典都可以拿出當年的定制酒出來喝,多有感覺。其實,定制內容是很潮流的,就像如今的“土豪金”、“任性”等詞,很難出現“經典之作”,也就意味著若干年后,當年定制的產品會很土。而且還有一點,具有收藏意義的有很多,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定制酒的張力遠不如限量版的衣服、首飾等。
第二坑:定制酒屬于高端人群。
也有朋友強調,定制酒是小眾人群,面向高端人群。酒還沒面世,就拒絕了廣大群眾。定制酒分為定制的外包裝、瓶型、貼花等,內在的口感、度數及香型等,很多人卻恰恰忘了在沒有定制之前,同樣是白酒,價格也相差很大。品牌白酒的定制產品一定要比非品牌白酒要貴,所以不要期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酒企的定制酒定價會很高,因為你并不具備所謂的“高端基因”,即使酒質也不差。
第三坑:定制酒可以使一個酒企變多個酒企。
在有些定制酒企業小有收獲之后,業內竟有人宣稱定制可以使一個酒企變多個。在很多企業對外開放貼牌(OEM)以后,名酒企業的產品體系得到極大的豐富,各類全國運營商便滿大街都是。后來行情不好,酒企便開始進行小批量的生產,后來美其名曰“私人訂制”,但是生產量依然比較大,后來干脆生產純光瓶酒,簡簡單單網上黏貼不干膠貼畫,成為當下較為流行的定制。不管包裝千變萬化,酒企仍然是那個酒企,無非是生產的酒改頭換面而已,不存在變為多個酒企。
第四坑:定制酒就是“換湯不換藥”放個名字。
不知道從何時起,業內把白酒市場進行不斷細分,筆者自然理解根據酒體進行消費者細分,卻不理解根據白酒的名字進行劃分,比如姓氏酒、生肖酒、XX(行業)酒甚至稱謂酒等。定制本身是與消費者進行深入溝通的過程,結果是消費者開心掏錢買單,而真正有意義的是過程。即使是簡單的放個“名字”,也是精心設計,而非用張紅紙一貼,再說定制的內容有很多,要體現的內容也很多,如果單純是“名字”,一大堆帶有名字的酒瓶躺在墻角,想想也是醉了。
第五坑:定制酒是全方位定制,一瓶起訂。
一說起定制,理論上是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同年份、度數、香型的酒體,甚至可以選擇不同窖池、釀酒師、調酒師,包裝可以選擇各種瓶型、瓶身圖案、包裝盒等,當然也可以一瓶起訂。但實際操作中,你會發現,如果這些定制內容全部放開,莫說一瓶酒,就是百瓶酒,也沒有多少企業愿意去做,消費者很難愿意去為這些定制去買單,因為成本太高。再說,真正能提供所謂的瓶體雕刻的定制,又如何實現小規?焖倭慨a;剡^頭來,消費者再說一句,酒瓶上下的功夫真是“蠻拼”的,“勞資”喝的卻是沒下功夫的酒。
第六坑:未來所有的酒都將定制。
隨著市場的不斷被細分化,加上互聯網從業者的“用心”,定制開始向生活用品延伸,大到汽車、房子、空調,小到杯子、鋼筆、筷子,在種氛圍下,有業內人士感言,未來所有的酒都將是定制的。定制是個性化的一種表現,而不是全部。經典的往往是永恒的,當下的定制卻僅僅是個潮流,更像是禮品通路和個性消費的延伸服務。那所有的酒都按照定制的道路去前進,不僅違背生產規律,而且消費者也不會去買賬。大多數酒企的標桿產品會因其綜合價值體現,會一直存在。
第七坑:定制酒的準入門檻很低。
隨著年底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想抱著玩一票的態度進軍定制酒,于是開始了組建定制酒“團伙”,買來打印機就開始準備大干一場。定制酒的核心是酒,沒有酒企的支持,酒質很難保證,即使可以順便出手,傷害的也是自己的人脈,如果美工的水平不過硬,那也會出各種各樣的笑話。小規模的團隊要想運作好一款定制酒,需要三個必備條件,靠譜的酒企、靠譜的圈層、靠譜的營銷(含美工),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第八坑:定制酒可以實現模板化。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想實現定制流程的模板化。通過消費者提交各種需要來生成模板,解決定制酒中最繁瑣的與消費者溝通的過程。目前來看,從酒葫蘆網、酒仙網等平臺私人訂制的不溫不火,就能夠明白,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難實現這一點。不過很期待以酒龍倉等新興的定制酒平臺能給行業帶來更多的驚喜。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或許會有變化,但溝通的實質卻不變。
引用一句“座山雕”的一句話結束文章,一個字:定制酒的發展趨勢同白酒一樣,都將是價格回歸價值,包裝去繁從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