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的關鍵詞:錢。
具體來說,是2017酒業進軍金融業的態勢。
2017,在收獲了全年量價齊升、股市奇跡的市場大豐收的同時,各大酒企早已作出了更為深遠的布局與發展規劃,這或許也是酒企未來長遠之路的前奏。
分兩種情況。對于一些有國企背景的名酒企業來說,布局金融,構建資本平臺,可以大力促進國企改革的進程;而對私企,則可以盤活資金,提高資金收益率。兩者均趨向金融業務的形態多元化,補充了產業鏈條與服務體系。
銀行是首要,模式傳統,但起步階段是較為穩健的選擇。如茅臺集團持有貴陽銀行1.65%股份,瀘州老窖是瀘州市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持有22.09%股份,等等。
接下來,索性投資組建財務公司。如茅臺旗下的貴州茅臺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五糧液參與出資、合作設立的“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財務有限公司”,金徽酒業出資0.12億元合作設立的隴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而籌建資產管理中心,是酒企深究金融板塊后更為清晰的發展思路。年底,茅臺宣布擬出資4億元參與籌建成立貴州茅臺集團資產管理公司,良好的資本運作已成為茅臺發展各產業的紐帶。
而通過各類金融平臺的創建,給酒企提供了多元化投資、多產業發展的窗口與平臺。
如投資金融的“老司機”瀘州老窖的金融收益已相當可觀,老窖控股的瀘州市商業銀行擬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上市,除此之外,集團旗下還有華西證券、瀘州龍馬興達小額貸款公司、四川匯鑫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
又如茅臺。在茅臺集團對外投資的31家公司中,除與主業白酒生產和銷售有關的公司外,還有多家金融類企業,包括貴州茅臺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華泰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貴陽貴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和茅臺建信(貴州)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貴陽銀行(1.65%股份)等。
僅僅是在金融市場“露個臉”,絕不是各大酒企的最終目的。如何結合傳統主業,形成“產業+金融”的新驅動模式,真正形成有機發展體,才是他們的探索。
在今年的1218共商共建共享大會上,李曙光表示:在適當的時機,組建五糧液金控集團,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金融領域的布局,把金融的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充分地發揮好、集成好,造一個金融五糧液,這對五糧液主業是重要支撐。
在曙光新政的布局中,金融帝國是五糧液帝王之路的左膀右臂。上任后,李曙光頻頻亮相金融企業,力圖為多元化的五糧液壯大金融板塊,為千億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
李曙光曾提出,未來五糧液將依托財務公司和資本優勢,強化資本運作,創新金融服務,特別是在產業鏈金融方面,加大對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的融資服務。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經銷商的融資難題,更可以與經銷商深度結合。這已經是清晰的“產業鏈金融”發展思路。
2017年,酒業市場重振,帶給行業很多驚喜與方向。
2018年,會是一個更輝煌的盛世。這里面會有狂飆突進的機會,也會誕生傳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