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世界很美妙,但可惜就是太復雜了。每次走到葡萄酒商店或者超市的葡萄酒柜臺,亦或是在網店里瀏覽玲瑯滿目的葡萄酒時,總是非常困惑,到底買什么好呢?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僅僅從外觀上,就能快速判斷出一款酒好不好,是不是值標價上的那個價錢?
網上流傳著很多買酒的小竅門,比如“看瓶底凹陷深度判斷法”、“看瓶身重量法”、“看瓶帽鉛封是否可以轉動法”等號稱可以快速判斷出葡萄酒品質的辦法。那么這些說法是不是靠譜呢?知味今天的文章就分為幾種類型來分析一下一些常見選酒竅門的說法。
買西瓜型
有些網上傳播的快速鑒定葡萄酒好壞的方式看起來就像在教你如何挑西瓜——這些“專家”似乎覺得好的酒,酒瓶自然不凡,一定是掂起來帶勁,摸上去不俗的。不僅國內如此,一些英國機構也發現,即使是在他們那那樣的成熟市場,市民也會樂意付更多的錢買掂起來重一些的瓶裝酒。從大眾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因為人容易給那些有質感的東西給出正面評價。
問題是,并沒有任何統計學報告證實優秀的酒莊一定也擅長制作玻璃瓶,更沒有規定說重些的瓶子里放劣酒屬于欺騙消費者。通過瓶子來判斷內容物的各位,保不齊走上下面這位仁兄的老路:
張無忌細看那黑瓶乃是一塊大玉雕成,深黑如漆,觸手生溫,盎有古意,單是這個瓶子,便是一件極珍貴的寶物。當下更無懷疑。
瓶子很好所以裝的一定是好藥嗎?結果大家都知道:張無忌被趙敏坑了個慘,把劇毒當成傷藥來用。結果就悲劇了:
雖然優秀的酒莊通常會比較有錢,因此在選擇外包裝上或許會更有富余的資金,能把一切都做的盡善盡美,但是也得人家樂意。同樣,要釀出好酒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風土”。而開印刷機印酒標這事,付錢就行了,隨便找點便宜酒鑲金鍍銀配禮盒也不是什么難事。
在這些西瓜黨中不少人都宣傳說瓶底凹的越深越好。理由倒是各不相同,有說幫助陳年的,有說造價更高的,有說防止光線直射酒瓶的。真相可能無聊的讓人郁悶,只消看一看兩百年前的酒瓶,從下邊這樣:
發展到這樣:
如果你相信人類的釀酒技術不是在過去兩百年里發生了重大退步,你就知道這個凹陷似乎和品質沒法搭上關系了。實際上,雖然說法不一,不過目前對酒瓶底部的這個凹陷的解釋,除了這樣能夠讓酒瓶更加堅固外,也就剩下手不是很大的人握著瓶底比較方便了。當然,還有不打算行這個方便的:
同樣的,瓶子重的酒只是說明他們用的瓶子比較厚重,標簽摸上去有凹凸感只是證明標簽是凹凸印刷的,酒標上鑲金嵌銀也只是說明酒標上鑲金嵌銀,酒帽鉛封能轉動說明鉛封機用力比較松,轉不動說明用力比較大,以上一切,都和瓶子里的酒沒任何直接關系。
另一類的“專家”看起來就有文化多了,他們會拿著酒跟你叨叨上半天酒標上這里寫著“Reserva”那里弄著“Grand Vin”,有AOC說明是頂級好酒VDT含義是垃圾。儼然一副“好不好喝都寫在酒標上呢”的派頭。
算命看相型
這種“專家”總是向超市大媽或是電話銷售人員一樣反復的叨叨著AOC,仿佛這三個神圣的縮寫已經給了你付錢的足夠理由。問題是AOC作為原產地監控,雖然有不少法律規定的限制,但卻無法保證實現“非常好喝、物有所值、合你口味”。法國出產的AOC等級的酒可多了,當然也是魚龍混雜的。
另外,其實還有一些看起來級別低于AOC,處于日常餐酒(VDT,現在在法國改名為Vin de France)或者地區餐酒(VDP,現在在法國改名為IGP),其實出身不凡,但也不是各個都是便宜貨,比如下面這三款你可認得?
左邊第一款是波爾多Fronsac的日常餐酒(Vin de France)Defi de Fontenil,但卻由著名釀酒顧問米歇爾·羅蘭操刀,因為用覆膜的方式對葡萄園進行保護而違反了當地的AOC規定,只能降級為日常餐酒級別 。第二款是波爾多三級名莊中的名家寶瑪酒莊的“19世紀特釀”(Chateau Palmer Historical XIXth Century Blend),只在2006、2007、2010和2013這幾個特定年份有過出產,復刻了19世紀將波爾多葡萄酒與羅納河谷埃米塔日(Hermitage)的葡萄酒混釀的傳統方式,當然這種跨產區調配自然違反了當地AOC的規定,只能被稱為日常餐酒(Vin de France);第三款是普羅旺斯的地區餐酒(VDP)鐵瓦龍酒莊(Trevallon),我們曾經在神酒系列文章中第一個介紹過。
這些酒無論價格還是品質都恐怕都遠遠高于他們所在當地的AOC的平均水平。不僅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等法律體系復雜的國家里,不管是以量取勝的便宜產區,還是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著名產區,都會存在品質平庸的法定產區葡萄酒,以及不喜歡法律約束但品質卓越的餐酒。
還有一種說法對裝瓶地點耿耿于懷,表示“城堡裝瓶(Mis en bouteille au chateau)的酒才是好酒”,而與“城堡裝瓶”意思幾乎等同的“業主裝瓶”(Mis en bouteille a la propriete)就代表著廉價大量,“個人裝瓶”(Mis en bouteille par)就更是無法控制、糟糕透頂。這其實已經是陳腐之見了。
最早酒莊裝瓶出現的時候,確實大幅度的提升了酒的品質,特別是在這個方式剛誕生的時候——100多年之前。如今的葡萄酒世界已經大不相同,由誰來裝瓶,有的時候的確只能說明這瓶酒由誰來裝瓶,而無法反映品質如何。
僅僅舉一個例子就足夠說明問題——目前世界上平均售價最高的葡萄酒之一——勃艮第之神亨利·賈葉的遺作克羅-帕宏圖(Cros Parantoux),由亨利·賈葉個人裝瓶:
葡萄酒的世界就是這樣充滿了反例,誤會以及驚喜。這個世界復雜到沒有任何一種功利的辦法,可以讓你短時間內速成為選酒達人。要確認一款酒的品質,通常只有以下這幾種靠譜的方式:
1. 除了增加自己對葡萄酒的認識和品鑒的經驗,找準自己偏好的口味,親自去品嘗
2. 如果不想那么麻煩,那么就像Jancis Robinson大師建議的,去找一位“既懂酒又懂你”的朋友,或者像知味這樣的專業可靠的伙伴(不好意思自夸一下),試試看他們的推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