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我國雖然不是葡萄美酒的發源地,卻也有著悠久的葡萄酒釀造、飲用歷史?梢哉f,中國葡萄酒行業用了25年時間,走過了西方葡萄酒行業幾百年的歷程。
近幾年,進口葡萄酒量價齊升的同時,國內的葡萄酒產業同樣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1年10年間,我國葡萄酒產量從25.05萬噸到115.7萬噸,增長361.88%;葡萄酒消費量增長286.42%,達到140.57萬噸,一舉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世界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
飲者自知,作為一種個性化非常強的產品,從葡萄品種、產地風土、發酵方式、存儲地點等生產環節,到零售數萬一瓶、數元一瓶的市場環節,葡萄酒沒有好或者不好,只有適合或者不適合。
而產自中國大地的葡萄酒,也許更加適合你的口味呢?不妨了解一下,不妨輕飲一杯!
接下來,我們來到“塞上江南”寧夏自治區。
【鳳凰酒業君評】
岳飛字字鏗鏘、句句瀝血的《滿江紅》中,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讓賀蘭山作為古代征戰之地而聞名于世。而在21世紀的當下,“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賀蘭山麓卓越的地理、氣候、日照、土壤等風土條件孕育了特別適合釀制葡萄酒的優質葡萄,讓“紫色名片”成為了寧夏的新代言。
自古以來,賀蘭山東麓的平原地區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賀蘭山山脈綿延200多公里,氣勢恢宏,是阻隔戈壁沙漠的天然屏障。黃河流經賀蘭山脈的東麓,幾千年來滋養哺育了“賀蘭山東麓”這片天寶地。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外,寧夏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氣息和資源優勢,再加之國家與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銀川平原為中心,北起石嘴山市,南至吳忠市,縱橫約200公里的世界罕見葡萄文化長廊。
目前,寧夏葡萄種植面積達59萬畝,躍居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產區,賀蘭山東麓是國家認證的原產地保護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也是受政府官方認證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寧夏產區冉冉升起,在全球葡萄酒界嶄露著頭角。
“這是中國最好的葡萄酒”,現任外交部部長王毅品嘗過寧夏葡萄酒后,曾如此稱贊。
寧夏葡萄園在中國版圖上是一個比較新的產區,可以用整體比較新、發展比較新、非常有特色這三點來形容它。寧夏種植葡萄的歷史也是比較長的,但過去都是種一個叫大青葡萄的本地古老品種。實際上,寧夏釀酒葡萄最開始種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到2000年以后才開始快速發展。
產區簡介:
寧夏賀蘭山東麓位于北緯3743'—3923'之間,同法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知名葡萄酒產區均處于北緯30-40這一區間。地處賀蘭山沖積扇,土壤為淡灰鈣土,土層多在100cm左右,透氣性好。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851-3106小時,平均氣溫8.5攝氏度,無霜期170天,4—10月有效積溫3300℃左右,水熱系數小于1.5,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適中,大部分地區黃河灌溉系統完善,葡萄品質優良。
1997年,寧夏自治區從法國引進赤霞珠、梅鹿輒、霞多麗等16個品系,經過十幾年的栽植實踐,赤霞珠、梅鹿輒、霞多麗等品種適應于賀蘭山東麓種植。2009年,德龍公司從意大利引進13個釀酒葡萄品種和5個砧木品種。2013年,自治區又從法國引進釀酒葡萄12個品種20個品系9萬株嫁接苗、86.1萬根種條,2014年又從法國引進釀酒葡萄12個品種55.6萬株,引進7個品種優質種條92萬根,賀蘭山東麓已成為我國最大的世界優質葡萄品種的資源集聚區。
賀蘭山東麓獨特的地理區位和良好的自然條件,吸引了保樂力加、軒尼詩、張裕、長城等國內外一批知名葡萄酒企業到賀蘭山東麓建基地、建酒莊,西夏王、賀蘭山、加貝蘭、巴格斯、銀色高地等一批自主企業品牌迅速崛起,
“產業西移”拉開寧夏葡萄酒發展序幕
聽到寧夏,很多人都會認為它是一個偏遠的西北省份,其實看地圖的話,寧夏可以說位于中國北上的正中央。最開始,寧夏整個省份的主導產品——枸杞,在全國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因此葡萄和釀酒并不是大力發展和受到重視的產業。
到了2000年之后,因為整個中國的生產格局在發生一些變化,也就是所說的“產業西移”。葡萄種植產業開始從東部如河北、山東這些省份向西部地區轉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土地的價格也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成本在東部地區都比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城、張裕、王朝紛紛“西移”,在寧夏設立了釀酒葡萄基地。
當然,葡萄種植和釀造產業的“西移”,也是因為寧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寧夏有著非常好的光熱資源,陽光非常充足,降水又少,同時也有黃河水的灌溉,葡萄長得比東部地區要好,產出的葡萄酒更飽滿。從那之后,寧夏葡萄酒開始有了名氣,1990年之后到2005年之間這段時期,可謂寧夏葡萄酒發展的第一階段。
在此之后,寧夏的葡萄酒產業發展越來越快,呈現曲線性上升的趨勢。寧夏政府開始意識到,要提高這個產業的附加值,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品牌。在張裕與寧夏農墾的“開荒”實驗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寧夏興起了一批酒莊,從寧夏枸杞紅酒,到越來越多的酒品,產品愈加豐富。
小酒莊興起三大“獨特優勢”形成產區2.0結構
產品越來越多之后,寧夏開始興起小酒莊,所產的酒品也獲得了一些國際葡萄酒賽事的大獎,讓寧夏政府以及寧夏的葡萄酒從業者認識到,發展酒莊是很有前途的。這其中不得不提起寧夏政府,相比于大酒莊的易管理性,小酒莊往往數量多,問題也多,但寧夏政府方面意識到了小酒莊的特色和前途,反而鼓勵省內小酒莊建設,扶持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小酒莊,政府主導下的小酒莊“集群”,形成了寧夏葡萄酒的產業氛圍和獨特優勢。
政府支持以外,寧夏葡萄酒的另一獨特之處便是走了“國際化”道路。在招商引資方面,寧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現有的酒莊中更不乏國際大牌,這些成熟的優質品牌一方面帶動了當地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也為慕名而來的投資者安下了“定心丸”。
除此之外,寧夏在葡萄酒人才引進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連續舉辦了兩屆的寧夏國際釀酒師挑戰賽,一方面在國際上傳播了寧夏葡萄酒的聲音,另一方面,酒莊、釀酒師和政府的交流、碰撞、摩擦,實打實的提高了產業整體水平,同時促進了人才駐留。可謂既保持了寧夏自己的特色,又帶著國際化的氣息。
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寧夏注冊登記的酒莊已經有184個,其中有一百多個酒莊已產出葡萄酒,這其中,不乏優秀的酒莊和酒品,并形成了一個優質葡萄酒集群,形成了一股葡萄酒產區的2.0結構,即——產區有一定面積,產區有一些知名酒廠或酒莊,產區有一批代表性酒品。
開拓市場面臨挑戰提質增效是未來規劃
談到困境,市場可能是目前國內葡萄酒普遍面臨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開拓市場方面,寧夏政府通過葡萄酒旅游不斷的傳播著寧夏美麗的自然風光——“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游形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寧夏旅游資源。“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陵”(沙湖、沙坡頭、西夏王陵)、“兩堡一城”(將臺堡、鎮北堡、影視城)、“兩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塞上江南景觀),體現著寧夏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190公里葡萄長廊,地勢平坦廣闊,地形地貌獨特,文化內涵豐富,旅游景點眾多,可謂美名在外。
另一方面,形成的行業集群增加了釀酒師、市場營銷人員的溝通交流,形成了特有的社群環境,這在中國葡萄酒史上前所未有,也將有助于寧夏葡萄酒市場的開拓。
寧夏是西部開放的排頭兵,在葡萄產業規劃方面,提質增效應成為寧夏葡萄酒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鞏固已有產品和品牌,優化產區劃分,加強風土研究,提高釀酒師水平等,都是未來寧夏產區需要著手推進的工作,也是中國葡萄酒產業亟待提高的數個方面。
學習先進技術,鞏固和發展實質性合作,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包括先進技術和文化歷史。例如,以色列這樣的國家農業科技很發達,滴灌、葉面肥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效農業措施;再例如一些管理方面成熟、有經驗的國家,把他們的經驗為我們所用。而在葡萄酒文化方面,有著八千年從未間斷葡萄酒歷史的格魯吉亞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可以借鑒他們的品種、傳統的釀酒工藝和葡萄酒文化,通過產業、文化、人員互聯互通,增強寧夏葡萄酒旅游的吸引力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