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一般存在于紅、白葡萄酒中,其形態也會隨著葡萄酒迥異的風格而不同。
紅葡萄酒
在紅葡萄酒中,或紫或紅的結晶體最常見,它們附著在與酒液接觸的橡木塞表面,有著水晶般的“美貌”。
有些陳年的老酒里,還會出現暗紅色的薄片狀沉淀(說人話就是紅到發黑的渣子),給人一種超越年代的歷史感。
白葡萄酒
因為白葡萄酒不像紅葡萄酒一樣富含色素物質,所以酒渣的形態、顏色都極像是“沙沙”的白砂糖,雖然也有人覺得像是水晶bo li渣。
即便當中有些酒渣顏值不低,可奈何它變得再美,也有很多人覺得酒渣就是葡萄酒變質的標志,這可真是“渣在酒中坐,鍋從天上來”。
所以,這些酒渣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身世之謎
實際上,酒渣是葡萄酒天然含有的幾種物質結合形成的,而且這是在葡萄酒釀造過程選擇和陳年的一個現象,跟變質之間并不能直接劃等號。
在這幾種物質里,最重要的一員叫做酒石酸,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酸性物質,就像檸檬酸一樣。但這個酒石酸可不是一個老實的主,它在葡萄酒里老想著“拉幫結伙”,跟一些礦物質抱團結合,結果就慢慢形成了酒石酸鹽(也就是酒渣)。在紅葡萄酒里,除了礦物質外,單寧、色素等物質也是它“引誘”的對象,所以紅葡萄酒里的酒石酸鹽會呈現紫色或紅色。
這個過程即使是裝瓶之后也還會繼續,所以我們才能在酒瓶中發現酒渣,尤其是一些老年份紅葡萄酒里,由于時間太久,還會出現之前講到的暗紅色薄片狀沉淀。而這,也是有些酒友認為出現酒渣等同于變質的關鍵之處。因為,一些超過適飲期的酒里也會出現這種暗紅色酒渣,畢竟它們也一樣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呀!遇到這種酒渣,就需要我們綜合酒的香氣、口感來做出判斷了。
可如果是瓶內酒液渾濁,還有棉絮狀沉淀(往往具有粘性),那就要注意了,因為這是葡萄酒感染雜菌的現象,可不屬于酒渣一類,大家連試都不要試了,丟的越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