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解讀綜試區建設《總體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趙永清,自治區副主席王和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堂兵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今年5月,國務院批準了《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由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印發。
微酒在會上獲悉,這是全國首個針對特色產業的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也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全國第二個、西部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類開放試驗區。旨在充分挖掘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生產“黃金帶”優勢,努力打造引領寧夏乃至中國葡萄及葡萄酒產業對外開放、融合發展的平臺和載體,為我國西部地區特色產業深度開放、“一品一業”促進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樣板。
01、大膽地闖!部署四大“實招硬招”
據悉,綜試區規劃面積502.2平方公里,覆蓋銀川市和吳忠市的6個縣區,其中核心區108平方公里,將重點實施引種引技、產權融資、人才培養等方面政策,創新示范標準對接、國際營銷、生態保護、產業融合等模式。輻射區規劃面積394.2平方公里,主要承擔推廣核心區先行先試成果和成功經驗的任務,在開放合作、產業融合、綜合改革、綠色發展等方面與核心區配套聯動,擴大示范效應。
為了能夠解決我國葡萄酒產業品牌不強、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總體方案》中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實招硬招”。
在技術基礎方面,通過優化釀酒葡萄品種,加強關鍵生產技術引進、研發和轉化,完善全產業鏈技術標準,為進一步提升綜試區葡萄酒品質打下基礎。
在模式業態方面,聚焦葡萄及葡萄酒產業與生態、文化、旅游、康養、教育、電子商務等產業的關聯,支持優先發展4種新模式和3類新業態,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工程支撐方面,圍繞苗木引進繁育、標準化創建、生產能力提升、品牌培育推廣、生產環境保護等實施6大工程,加大對設施裝備、科技研發真金白銀的投入。 在政策支持方面,著眼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創新信貸產品和融資支持、提升行業監管水平等提出了8條政策,并明確可以在綜試區內借鑒適用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標準,幫助解決限制行業發展的迫切問題。
隋鵬飛在會上強調,產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政策也需要逐步完善,《總體方案》無法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國家設立試驗區,就是要鼓勵政府部門和市場主體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凡是有助于產業發展的措施和模式,都可以在這里先行先試。
02、挖掘文化!實施品牌“雙提升”戰略
如今,寧夏葡萄酒對于國內葡萄酒產業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2016年和2020年,國家領導人兩次到寧夏視察,都對寧夏葡萄酒產業做出指示并寄予殷切期望。
因此在綜試區的探索和建設中,《總體方案》也提出了進一步提升葡萄酒國際知名度的具體舉措:
一是提升品牌影響力。實施政府主打產區品牌和酒莊主打產品品牌“雙提升”戰略。用足用好用活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原創平臺,擴大寧夏葡萄酒品牌知名度。實施知名品牌培育工程和葡萄酒品牌總部基地建設工程,組織酒莊抱團“走出去”。探索酒莊品牌成長激勵機制,推動酒莊品牌更快、更好發展,力爭用5-10年時間,寧夏葡萄酒品牌價值達到1000億元。
二是增強品質穩定性。品質是品牌的支撐。要始終堅持“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葡萄園是第一車間”的理念,以標準化、機械化、智慧化為目標,從高標準基地建設、品種更新、技術改良等方面入手。打造更多風格各異、特色突出的酒莊,釀造出“中國特色、中國品牌、中國風味”的高品質葡萄酒。
三是挖掘文化持久度。保護好、傳承好賀蘭山、黃河、“塞上江南”等獨一無二的葡萄酒文化資源,整合賀蘭山東麓史前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移民文化的地域內涵,凝聚建設“文旅+”葡萄酒產業鏈,探索挖掘具有中國葡萄酒產業特色的文化符號,推動文旅產業與葡萄酒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支持拍攝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影視作品,講好葡萄酒產區故事,展示寧夏葡萄酒文化魅力。
03、脫貧致富!力求把葡萄價值“吃干榨盡”
2021年,一部以扶貧為主題的電視劇《山海情》讓更多人知道了寧夏葡萄酒,也從中了解到寧夏釀酒產業的興旺發展史,在此時成立寧夏葡萄酒綜試區,無疑是對產業發展的助力,也展現出中國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的決心。
王和山在會上表示,“當前,寧夏釀酒葡萄產業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種植面積占全國1/4以上,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2萬個,移民收入的1/3來自葡萄酒產業,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興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
同時,寧夏葡萄酒也逐漸展現出極強的開放基因與國際競爭力,寧夏葡萄酒已遠銷歐、美、日及香港、澳門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單品“賀蘭紅”被選定為聯合國代表餐廳指定用酒,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帶來不利外貿環境下,寧夏葡萄酒出口逆勢增長46.4%。
在這樣的背景下,寧夏將將葡萄酒產業確定為自治區九大重點特色產業之一,作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任務統籌推進,力爭將賀蘭山東麓打造成聞名遐邇的“葡萄酒之都”。
一是高標準謀劃。將做大做強葡萄酒產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民致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路徑,堅持國際化視野、高端化定位等,構筑了以3個國家級試驗示范區、2大原料基地、5大酒莊集群、20家知名企業、10個世界級葡萄酒品牌為內容的“32521”產業布局和一體、兩翼、一心、一園、八鎮的“12118”發展格局,以高水平規劃指導推進高水平發展。
二是高質量融合。葡萄酒產業是典型的第六產業,上面接著農業、中間依托加工、下連文旅健康。目前寧夏在釀酒葡萄種植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了一些機制,下一步,將把重點放在中下游的全產業鏈發展上,拓展葡萄酒+教育、文化、旅游、康養等新業態新模式,力求把葡萄的價值“吃干榨盡”。
三是高站位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模式,通過酒莊綠化及防護林建設,改善山荒地條件,用于釀酒葡萄種植;利用葡萄園“淺溝種植”的技術,形成賀蘭山東麓有效的洪水攔蓄體系,減少水土流失,真正讓葡萄酒產業成為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一環。
四是高端化定位。寧夏葡萄酒已經逐步走上了國際的舞臺,形成了一定影響力。將以此為契機,建立自己的分類評級標準,打造自己的全球性交流展示平臺,叫響自己的產區品牌,努力實現葡萄酒的國際話語權有中國聲音,中國的葡萄酒有世界位置。
新聞發布會上,趙永清表示,經過詳細的調研測算,寧夏瞄準了5年內釀酒葡萄種植面積100萬畝、綜合產值破千億元的目標。而綜試區獲批建設,對寧夏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必將使寧夏成為國內葡萄酒產業發展的燃爆點、國際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關注點,推動寧夏乃至全國葡萄酒產業迎來新的“春天”。寧夏葡萄酒一定能夠實現“當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