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40年來中國整體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酒行業作為其中之一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唯物辯證法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向我們表明,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酒行業在獲得不斷成長的道路上也充滿了很多曲折。那么我們就從與中國歷史同樣古老的白酒行業和舶來品葡萄酒、啤酒行業分別來看看它們在這四十年中獲得了怎樣的成就呢?
對于白酒行業來說,改革開放的時間節點也是中國白酒走上持續快速發展之路的起點。在這40年來,從整體產量上看:全國白酒總產由1978年的143.74萬噸到2017年的1198.06萬千升,白酒總量翻了八倍之多,2018年1~11月中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產量為802.2萬千升,還在不斷上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從整體的行業價值來說:1985年,全國只有白酒企業990家,全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2.63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0.67億元;而經歷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如今銷售規模和營業利潤分別走向萬億元、千億元時代,除此之外,白酒產業還帶動了農業、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安排了40余萬勞動力就業。
從個體企業來看:白酒行業中誕生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等一批國內中流砥柱企業和一批酒業的功勛人物。在2018 世界最具價值品牌 500 強排行榜中,中國位居品牌數量榜第二,而其中白酒行業就有四個品牌入選,分別是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其中茅臺排名第56 位,五糧液位居第 100位,洋河、瀘州老窖分別位列第215位、476 位。而這些龍頭企業在40年間更是發展迅猛。茅臺在2018年一季度實現了市值破萬億元,并實現了營收超600億元,成為中國的名片;而洋河由市值僅4億元規模發展如今市值已經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
40年前,中國白酒總體經濟規模較小,基本上依賴簡單人工勞動,40年后,已發展成為分工細化、鏈條清晰、技術先進的社會化大生產,產能大大提高,至今已接近年銷售規模萬億元,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與白酒行業不同的是,作為舶來品的葡萄酒行業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走出國門,而直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葡萄酒才算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國際接軌。
“開放”代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在經濟生活、文化交流上融合。過去40年中,中國葡萄酒市場一直在不斷地高速發展。在1978年~2000年左右,中國葡萄酒屬于起步階段,早期全國刮起了“干紅熱”,使得王朝、長城、張裕三足鼎立;直到2012年,才迎來了中國葡萄酒第一個黃金10年。
據2012年初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葡萄酒消費已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也是法國葡萄酒最大的進口國。而到了2017年公布的年度報告顯示,中國不僅依舊位于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并且預計葡萄酒在中國的銷售額未來三年將增長39.8%,屆時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市場。
同時,經歷改革發展陣痛的葡萄酒市場也正朝著優質,具有中國產區特色的方向發展。中國葡萄酒市場的新玩家也越來越多,2018年上半年全國14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總營收達43.34億元。營收過億元隊伍里面的的通葡股份、威龍股份、通天酒業呈現出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此外,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精品酒莊正在崛起。
作為快速消費品的啤酒行業鏗鏘向前。1978年開啟了我國啤酒產業的新紀元,當年年產40萬噸啤酒。隨后市場消費快速增長,進入了啤酒發展黃金期。40年來,云舒云卷,改革開放,讓我國啤酒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啤酒從1978年的40萬千升年產量,到2017年4401.5萬千升啤酒產量,世界第一啤酒大國之寶座已連續穩坐多年,從這一巨變中,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40年來,處于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中國啤酒人用濃墨重彩繪出了一幅幅的行業迷人畫卷,演繹了一曲“小”到“大”再到強的華麗變奏。
未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中國酒行業將會不斷與世界融合發展,無論是古老傳統的白酒,還是曾經作為舶來品的葡萄酒、啤酒,你都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印有中國品牌的酒。